■刘新江
在修建红旗渠的艰苦过程中,原东姚公社老里沟大队民工连连长——李根山始终活跃在修渠一线。
1945年出生的李根山,到工地上时才16岁,初中刚毕业就任该村青年支书、民兵营长,先后五次带领民工参加修建红旗渠。由于他带领的民工连工程进展快、质量高、无事故,他多次受到红旗渠修建工程总指挥长马有金的表扬,也被林县县委、县政府评为修建红旗渠乙等劳模。
1962年4月,在修建总干渠杨耳庄段时,总指挥部分给老里沟村一段治漏工程,总长30米,宽8米,渠底有一个大溶洞,约需石头500方,石灰需多少往上担多少。当时,石料需从山顶往下抬,水和石灰需从山下往上担。从石灰场到工地约300米,为了加快进度,箩头改大筐,这样既不漏灰,又担的多。
当时,每个工人每天补助1斤粮,5毛钱,伙食费虽然不多,但李根山很会调剂大家的生活,每天早饭是红薯面疙瘩或小米稠饭,中午隔几天还能每人吃上2个白馍。除此外,李根山还很会鼓励大家。大伙越干越有劲,运送石灰的任务很快就完成了。
石灰够了,可那么多的石料怎么办?数百方石块需多少天才能运到?靠一块一块地往下抬,速度慢不说,民工也累,于是他想出一个巧办法。他率领几个石匠先到山上起好石料,然后找个较窄的山沟,顺着坡势一块一块地往下滚。这主意真好!功效比人抬提高了数十倍!开始马有金检查过来,还狠狠地批评:“谁是连长,给我过来。”李根山一擦脸上的汗珠,小跑到马有金跟前。马有金一看是个小伙子,批评得更厉害了,但李根山只是对马有金笑着解释说:“这样干是砸坏一段渠顶,但运够石头后马上就能修补,你看我们的功效提高了多少?省工人们抬,既不蹲脚又不蹲腿,工人少吃多少苦?”马有金一听笑了,高兴地说:“你小伙子真能,要注意安全啊!”
从此,工地总指挥部每次召开分指挥部和连长会议,马有金经常热情地表扬李根山:“东姚老里沟有个小连长,真能,爱动脑筋想办法,当领导就需要多动脑,会想法。”老里沟村“小连长”就这样在红旗渠工地到处传开了。
之后,李根山率领老里沟村民工又到南谷洞水库工地及红旗渠三条干渠修建配套工程,老里沟村分担的工程总是全优或红旗工程。为此,李根山被提拔到东姚公社分指挥部,兼任老里沟连连长。连续多年的修渠过程中,民工三个月一轮换,换了一茬又一茬,而李根山却坚持在渠上,直至最后。
暮年的他回到家乡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修支渠、修路、打井,美化乡村,为富太行、美太行作出了显著贡献。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花甲之年的李根山仍然不遗余力,关心着林州发展,更关注着红旗渠。一讲起修建红旗渠的故事,他就来了劲,总是精神抖擞,滔滔不绝讲不断、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