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慈源寺问“三教”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8-08 10:37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千年古刹慈源寺,是目前我市保存完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处古代建筑群。它也因于2006年成功平移而名扬于世。
  近日,笔者到横水镇铁炉村调查野外文物保护工作,正好途经寺院门口,再次走访古寺,自然是分内的事。
  寺院坐北朝南。山门是那次平移时复建的,位于院南两层高台上,三间带檐廊硬山顶,门前上层踏道十一级,下层踏道七级,月台东、西也有踏道。
  沿踏道拾阶而上,跨门入院,便看到天王殿,青石墙,灰瓦硬山顶。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北面。庑殿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2米,南北宽8.04米。石砌台基高近1.2米,前后设踏道七级。顶施灰筒瓦,前、后坡中为黄、绿琉璃筒瓦砌一菱形图案,屋顶坡度平缓。檐头滴水瓦是重唇板瓦,瓦当(猫头瓦)上有如伞状钉帽。正脊原为孔雀兰釉的云龙琉璃,正脊两头大吻呈现金元时期的风格;四道垂脊为灰瓦带,在后来维修时陆续更换作黄绿色琉璃釉云龙脊饰。前檐置有隔扇门窗,前后檐柱均为粗糙的方形石柱,山墙石柱有的上部为小八角,下作方形,但多至三节叠接无通柱,这与山西金代建筑用柱有相同的做法。殿内有圆形木质“金柱”四个,下为覆盆柱础。前檐柱上承平、立枋。前后檐枋上置斗拱,明间、次间平身科(宋金称补间铺作)均二朵,下为八角形栌斗,斗口两侧出荷叶、云形拱,前出三个华拱,一正出,二斜出,作十五  度角。这种斜拱是辽金时代的特色,应与林州古代和辽金地缘相近,受其建筑手法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斗拱后尾作垂莲柱。
  后佛殿在平移前后被称作“三教堂”,面阔五间,硬山顶带檐廊,隔扇门窗。前设踏道六级,四根石檐柱,中间二柱阳刻对联:“青霞飘渺丹崖峻,碧树阴浓紫殿齐。”殿东西侧分别建有带檐廊的三间配殿。
  鼓楼,后也被人叫做“文昌阁”。位于东侧配殿南边,高6.3米,青石砌墙,卷棚灰筒瓦顶。
  寺院东西两边各建三座相连的配殿,从南向北,分别是三间、六间、五间;皆带檐廊,硬山顶,灰筒瓦盖顶。
  当年平移寺院时,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现为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对原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佛教造像皆出土于后佛殿(三教堂)基础填土内。瓷器和建筑构件在后佛殿、鼓楼基础下均有发现。出土佛像17件,其中完整佛像3尊,头部残破的4尊,残佛头、佛身9件,佛像残背光1件。采集束头髻居士头像1件。八角形石香炉座1件。佛像全部为石质,大部分雕刻精致。建筑构件共11件,其中有瓦当(俗称猫头瓦)、砖、柱础、板瓦、滴水、铜门钉及三彩器等。出土瓷片百余片,可辨器型有碗、盘、罐、香炉等,包括白瓷、青瓷、白地黑花以及少量黑瓷、青花瓷等,部分器物底有款识,其中,可复原者12件。另发现装烧瓷器的匣钵1件。这批资料以《林州慈源寺建筑基础清理简报》为题发表在《中原文物》2007年1期上。
  简报中把佛教造像中编号06LCS:1、4、6、7、21、23、24及06LC:1定为宋代,其余多定为唐代。但经过比对研究,其中编号06LCS:1文珠菩萨像、06LCS:4造像背光、06LCS:40菩萨头像应是北齐时代。原称为八角形经幢的构件上有题记,自称“造香炉一座”,虽然造型仿经幢形状,但器以自名,且无刻经,故应是香炉座。时代是宋大观四年(1110年)。
  在出土的瓷器中,有隋代青釉瓷高足盘,唐、五代风格的饼足碗,两件加彩折腹碗是宋代的造型。兰釉钧瓷三足炉是元代器物。
  据六部古代《林县志》记载:“慈源寺,县东南马店村南,唐贞观时(627—649年)建。”又据九家庄石塔发愿文所记:金皇统二年(1142年),西下洹村居士张尧去马店慈源寺出家,法名智全,“至大定九年(1169年),却归马店本院修转角、三门乃毕。”
  由文献和碑刻所记,及出土佛教造像风格可知,寺院在北齐时已有佛教建筑、造像出现,唐代是其繁荣兴盛阶段,至宋金又有大规模重修,明清时期也多次修葺。特别是大雄宝殿脊饰用内向较大的鸱尾、重唇板瓦,屋顶坡面平缓,具有金元时期的风格。尤其是宏大华丽的斜拱,如盛开的花朵,具有金代斗拱的典型手法。所以,该殿是研究金元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平移慈源寺期间,省内媒体多见“是我省罕见的融佛、道、儒三教为一体的文物建筑群”的报道。
  前几年,笔者见到当时管理慈源寺的老梁先生(80多岁),问及叫“三教堂”的根据。老先生说:“并没有从碑刻记载中找到相关记载,这是我自己的想法,所以就那样叫了。”几年来,我们专业人员多次到寺院研读碑刻,又查找相关文献,也并未得到有关慈源寺与三教合一的相关线索。再从建筑风格、文献、碑刻中,至今也还未发现慈源寺与三教合一的链接证据。
  唐宋之际,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三教合一”发展为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三教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思想倾向,即将外在的修养转向内在的修养,以至在“修心”问题上达到大体一致的认识。直到宋代还有“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说法。目前,仅在桂林镇张家庄佛儿岭一金代石香亭上,见到有关三教堂的题记。其它地方很少看到相关建筑。
  《重修林县志》记载“文昌宫在龙头山,为文人聚会之所”。乾隆《林县志》中示意图,文昌祠位于孔庙东边的儒学院内。
  在慈源寺后佛殿东南处,立有一通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刻立的《慈源之图》,在被指为“文昌阁”的地方和西边相对应的地方,图中分别建有类似鼓楼、钟楼的线刻图,后佛殿的地方一座建筑也未有明显与佛教以外宗教相关的证据。而寺墙外西北角刻画的是安葬寺院僧人的石塔群。殿堂建筑、碑刻图谱皆表明这里是一处单一的佛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