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省文化厅专家组来林州复核验收全国文化先进市(县)。4月17日,当专家组赶到黄华考察省保单位“黄华塔林”时,尽管夕阳西下,游人还未散去,崔为工常务副厅长还是兴致勃勃考察了塔林中的喇嘛、珠形等不同造型的塔,尤其对经幢式的菊庵石塔进行了仔细察看和拍照。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林虑山游寄王给事》中写道:“近辉有黄华山,为太行异境。金人诗曰‘黄华墨灶知名寺,荆浩关仝得意山’”。诗句出自王庭筠《游林虑南楼》,诗中的黄华、墨灶二寺,元代都曾立过菊庵之塔。684年的风雨侵蚀,至今菊庵石塔仍能耸立在黄华觉仁院西塔林内,弥足珍贵。
人说“黄华七十二景”。七十二是古人形容多的意思,并不是一个具体数字。山雄水秀,古寺名碑,曾引得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到黄华流连。1979年黄华寺成为县保文物单位,2008年黄华塔林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寺旁多有历代僧人葬地,浮屠耸立,密布如林,故名“塔林”。塔林有大小石塔16座,居豫北之冠。菊庵石塔就是其中高耸挺拔、亭亭玉立的一座宝幢塔。
菊庵塔高3.9米。下有卷云刻饰的圭脚基座,上承两层束腰须弥座。下层是六角形,束腰处每面分别刻缠枝莲花、牡丹;上层须弥座呈圆形,束腰下边(下枭)为一周双瓣覆莲,束腰处6个肥硕的连珠纹,珠形外分别饰有梅花、莲蕾纹;南、东北、西北三面还各露一护法卧狮;上枭是重层大瓣仰莲座,承载高1.3米的小八角形幢式塔身。塔身南面正中楷书“第三代住持菊庵长老照公之塔”,左边是“大元天历二年(1329年)小师子文等立石”,西面通体阴线刻缠枝莲花,东面饰孔雀戏莲,北面雕凤穿牡丹。塔身上又一圆形束腰须弥座,下层是覆钵状,中置鼓形束腰,腰上有仰莲座,座上有一束腰柱体刻6佛龛,顶端有刻着覆莲瓣的钵形刹座,座上宝珠已失。
在唐代后期兴起的经幢,是七世纪后半期随着密宗迢迢东来,在佛教建筑中增加的一种新的类型。它的形成也受到中国本土墓葬艺术以宗法、儒家礼仪、孝道以及驱邪升仙等为主体观念的影响。“幢”之词为梵文的意译,原指佛像前所立用宝珠丝帛装饰的竿柱,后改为石刻。其形式与塔相仿,一般为八角形石柱,顶上覆以石质八角屋顶,上刻《陀罗尼经》。经中说:如果有人书写此经放在高幢上,幢的影子映到人身上,或者幢上的灰尘落到人身上,就能“免除他的一切罪孽,得到极乐”。
经幢式塔多见于金元时期,塔身多呈八角、六角,除了其制作工艺和美学的因素之外,还应是佛教曼陀罗(梵语音译,密宗图像之一)的图式,有八方位对应于八方神观念的象征意义。塔型延续了五代至宋元经幢的造型风格。塔上的莲花纹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佛国净地”,凤鸟、孔雀、牡丹象征着“极乐的西天”世界。缠枝花纹寓意生生不息的佛教传承。塔顶置宝瓶或宝珠,是据《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中宝珠也是转轮王的象征,称作“如意幢”“摩尼幢”。其功能和含义是“弥勒上生的兜率天宫和下生的阎浮提乐土”的象征物。
塔前立有天历二年刻立的“黄华山觉仁禅寺第三代菊庵和尚道行碑”。
菊庵禅师名扬于世,一是由于他对佛学、佛教发展的贡献,还在于元代后至元五年(1329年),日僧邵元曾为他撰、书过塔铭,塔与铭至今还存在少林寺。
邵元在塔铭“空生大脚中,如海一沤发” 的禅语,出自《楞严经》。铭记菊庵(1292-1323)俗姓赵,名法照,自号菊庵。系保定新城县(今河北高碑店市)中王村人。青年时代钻研金刚、华严经,决志当游方僧,拜北京万寿寺足庵和尚为师。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堂于林州黄华山觉仁院。后来墨灶山玉泉禅院主僧慧宽等共立施状,将该寺给法照作为衣钵寺院,延祐五年(1318年)法照禅师思念家乡,回到他当年剃度为僧的云居寺。至治二年(1322年)少林寺请他担任住持,次年圆寂,寿67岁,法腊(当和尚)48年。灵骨分葬于觉仁、墨灶、少林寺及其祖籍中王村,各建塔立碑。
塔铭颂扬菊庵所到之处,“播扬大教,能为佛法作主,革故鼎新”,还能为修建寺院尽力。
日僧邵元所写的汉文塔铭,文义简洁,语言流畅,感情真实,书法也佳。可见他来华的二十一年中,在学习上是相当勤奋的。1973年日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画像石、碑刻拓片展览”中,邵元撰写的这一塔铭拓片曾轰动日本。郭沫若为此题诗:“邵元撰写照公塔,仿佛唐僧留印年。花开花落沤起灭,何言哀痛着陈言。”
在元代,到中国的日本僧人很多,据日人本宫泰彦的初步统计,见于记载的达二百二十余人。当时,我国高僧清拙(正澄)等,亦相继东渡日本。
邵元在中国留学二十余年,度过了整个壮年时期。据日人师蛮著《延宝传灯录》得知,他生于1295年(日本永仁三年),死于1364年(贞治三年),终年七十岁。在1327年(元泰定四年,日本嘉历二年,)乘商船来到中国,足迹遍及华北和东南,特别是久居少林寺,在那里担任过首座僧职。一个留学异国的日本僧人,能在中国的佛教名刹少林寺担任首座僧职,这和当年玄奘游学印度、鉴真东渡日本正相仿佛。在他所写的碑文中,洋溢着中日人民之间的友情。
历史上的日本,不乏狂妄的军界、政要,几次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但在历史上,像鉴真、邵元禅师等冒着惊涛骇浪,不顾生命危险,或者东渡,或者西来,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让我们珍惜和发展中日两国人民这种历史久远的传统友谊。
过去介绍菊庵与邵元交往甚厚。然而,细读邵元撰写的菊庵碑文及有关资料,知邵元来中国时是1327年,这时菊庵已经圆寂4年了。
黄华菊庵宝幢塔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5-09 09:03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