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树凤
红旗渠建成后,成了连接山西平顺与河南林县的友谊纽带。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平顺和林县建起来两条红旗渠:一条是碧波荡漾的有形红旗渠,渠水从太行山的西边流向东边;一条是两县文化艺术工作者共同搭建起来的文化交流的无形红旗渠, 从太行山的东边流向西边。
李银生就是无形红旗渠中跳跃着的一朵美丽而耀眼的浪花。
李银生,河顺公社南曲阳村人,13岁考入林县四股弦剧团,后成长为林县豫剧二团的优秀演员和青年导演。1970年初,经平顺县委书记李顺达与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协商,李银生被借调到平顺戏剧学校担任教练,成为传递“林平友谊”的重要使者。
1970年8月,根据上级“样板戏要普及,要提高”的指示精神,平顺县紧急从农村招了一批青年演员,准备排演革命样板戏。然而刚刚组建起来的平顺剧团,人才匮乏,困难重重,难以胜任演出任务。
时任中共平顺县委书记李顺达,知道林县剧种多、演员多,红旗渠建成后,林县两个豫剧团每年都要轮流来平顺县城和渠道沿线村庄慰问演出。他当即给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打电话商议。杨贵表示,红旗渠已经把两个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林县会全力以赴支持平顺的工作!
1970年10月21日,平顺县剧团59名演职人员来林学习培训。林县从豫剧一团、二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一支以李兴元、郭凤英、李银生等为主的师资队伍,一边培养演员基本功,一边指导排练样板戏。经过近4个月的辅导学习,平顺剧团成功排出《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
1971年至1972年,平顺县委为进一步解决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在平顺中学开办工技班、农技班、师资班、文艺班等,但文艺班专业师资不足。后经协调,1972年夏,李银生来到平顺。他这一来就在平顺扎了根。
李银生的到来,让文艺班焕发了活力。文艺班的学生经常回忆那时的生活。冯四妹说:“每到冬天,就想起李老师给我们生火炉子的情形。排练厅用土坯围起来的几个大火炉都是李老师义务照看着。每天早晨,我们走进排练厅时,火炉子都已经烧旺了。”赵军平回忆,排练时,李老师手里始终拿着一根小棍子,严厉地监视着大家。如果谁偷懒,谁的动作不到位,谁就会招来小棍子不轻不重的点拨“伺候”。
李老师的妻子原芝玉说:“李老师待学生们比待自己的孩子都要好,都要亲。”
原平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苏和平,是李银生的好朋友。他说:“李银生到平顺帮助工作,帮着帮着就对平顺有了感情。期间,林县有要紧事,叫他回去处理,事情一处理完,他就立马又赶回平顺来。一来二去,他‘借用’的时间越拖越长,直到1982年机关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他的工作关系才正式办到平顺,成了一名彻底的平顺人。”
当年文艺班那届学生几乎都成了工作上的顶梁柱,不但撑起了平顺的演艺事业,也为长治市落子剧团、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输送了许多人才。
一手带出文艺班的李银生相继担任了平顺县艺校校长、平顺县落子剧团团长,带领平顺演艺队伍走南闯北,获得了一系列荣誉。李银生为改善剧团办公条件,也为解决演职人员的后顾之忧,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建起一座包含办公、排练、住宿的四层综合大楼,解决了长期困扰剧团发展的难题。
1993年春,李银生担任平顺县文化局局长。他工作更加投入,带领平顺文化战线的同志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又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平顺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缓慢,全县的文物保护工作一直提不上议程。李银生上任后,敏锐地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很快就痴迷上了文物保护事业。截至现在,平顺拥有15处“国保”、2处“省保”文物单位,还有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27个中国传统村落,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
纵观李银生在平顺的工作,有两点非常突出:
一是通过办首届文艺班,培养和带出了一批优秀演艺人才,其杰出代表就是长治市唯一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原长治市落子剧团团长郭明娥;
二是热心平顺的文物保护工作,积极争取资金,创建了多个文保所,先后启动多个文物单位的维修保护工程,更为重要的是他发现和培养了第六届长治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8年度“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之一、2018年度“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金灯寺文管所所长冯开平。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郭明娥、冯开平两人的成功固然与他们个人的勤奋和努力分不开,但也与李银生铺路领路作用以及李银生人格魅力的熏陶密不可分。
李银生是地道的林县人,他所在的林县豫剧二团不止一次到红旗渠工地慰问民工,也不止一次参加修筑红旗渠的劳动,他的行为风格中有林县人的思想秉性,彰显着浓浓的红旗渠精神。
李银生走了,但林平两县共同修建起来的有形红旗渠和无形红旗渠将会永远流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