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海拾贝·关隘——虹梯关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8-01 10:39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民国《重修林县志》记载:“任村西北八里杨耳庄西通虹梯关,为任村区入晋之要路。”清康熙三十二年《平顺县志·封域志》也记载:“张井里东大山中,有一小路通河南林县,山形似壁,势峻如天,路若云梯,俗传鲁班所凿,上有虹梯关。”
  由此可知,虹梯关古道是古时晋豫交通要道之一。那么,这条古道到底有多险要?关口什么样子?带着一系列疑问,7月16日,记者一行走上探寻之路。经任村镇杨耳庄村,沿露水河支流——浊河沟,走任(任村)苤(苤兰岩)线,一路向西进发。
  在马家岩村,一老人告诉记者,一直顺着沟走,就是原来的古道。那个时候,村里有四五家客栈,供来往行人歇脚。这印证了古道曾经的繁忙。再往前,马家岩水库大坝横亘眼前,古道淹没在水库中。汽车沿水库南岸公路盘旋而上,过石柱村后,再盘旋而下,在沟底进入了山西省平顺县境,又驶上了古道,也就是现在平顺县670县道。
  进入山西后的第一个村是苤兰岩村。这里,原来是苤兰岩乡政府驻地,而今已并入虹梯关乡。再往西经过几个村后,我们看到藏在深山里的水乡虹霓村(原名梯头)。这里风景优美,拦河筑坝,俨然太行深处的水乡风貌。
  一路上,钻山跨沟的林长高速在山间时隐时现,汽车在上面呼啸而过。而我们所行驶的“古道”却行人稀少,两相对比,不免感叹唏嘘。
  再前行,从林长高速路下穿过,在通天峡景区的入口,询问虹梯关,景区停车场值勤的警察说,沿着上山的公路一直走就到了。
  没成想,这一指,行程一二十公里,把记者一行人带到了虹梯关乡政府所在地。再细细打听虹梯关所在,才知道已经走错了路。
  老乡说,要到虹梯关,需在虹梯关乡向东岔路,沿村道到达一个叫臭水蛟的小村,下车后还要步行三十里地才会到虹梯关关口。或者原路返回,在梯根村上山,路比较近,大约要步行一二十里。
  为了抄近路,我们原路返回通天峡景区入口处,找到了梯根村。
  在村口碰到62岁的许富财老人,他告诉记者,梯根村是个自然村,现有20多户人家,100多口人。梯根村大部分人都姓许,他是我市任村镇清沙村移民过来的第三代人。
  老许说,以前山西的人经常过此道去林州贩卖粮食。因为它是平顺到林州、林州到平顺的必经之路。传说是“先有古商道,后有虹梯关”,虹梯关古道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讲的是虹梯关下边垂直高度700余米、有五十四道弯。全程是,“七里梯,五里栈,小梯沟,二里半”,讲的是从梯根村开始,走古道“虹梯”,有七华里;从关口向西,再走“栈道”有五华里。
  梯根村上方,许富财所指之古道处,几乎完全被杂草覆盖,要不是有人带路,根本看不到那里有一条路。“自上世纪70年代开通670县道——张河挂壁公路以来,古道已失去了交通运输的意义,今天的古道好多地方已被荒草所覆盖,更有地方被雨水冲刷而塌毁,仅有村民刨药材,才偶尔上去。”
  由于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考虑到走古道还需三四个小时,我们只好回去,有机会再来。
  7月30日,为亲身感受古道行走之难,记者第二次探访古道。这次记者避开了浊河沟底,走林长高速,直达虹梯关出口。下高速四五里即达梯根村的古道登山处。此时为上午9点20分。
  古道宽不到一米,掩隐在高约2米的杂草丛中。记者一行沿山坡盘旋而上,一边行走,一边寻找古道。“之”字形的古道,盘旋而上,五十四盘之间,不知歇了几次。天气的炎热,水汽的蒸腾,对“汗流抹水”这四个字,记者一行有了真切的感受。一路上汗流浃背,两条胳膊,特别是右胳膊不知被两旁的荆棘划伤多少次。
  就在走过山脚下的一大段缓坡,又攀登直上直下的陡岩不久,还在感慨走“虹梯”不易时,蓦然抬头,虹梯关就在前面不远处。
10点30分,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晋豫雄关——虹梯关。
  关口用青石砌成,坐西南朝东北,外临悬崖,北面靠山,高约4.5米,宽5余米,券高约3.5米,宽约2.5米。关口门洞上方写着“虹梯关”三字,右下角落款为“民国三年”。
  在记者眼里,关口已不复过去的辉煌,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心里体会着古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场景。
  明王朝在这里剿灭陈卿起义,民国时期林县韩欲明领导的天门会农民起义军经过这里,抗日时期在这里抵抗日寇……
  通过关口走百米,看见一处用石头垒成的小房,已看不出以前有何作用,后来有一村民告诉我们,这是个小庙所在地。
  庙下面我们找到三块残缺的石碑,庙北侧的悬崖上,也有一刻,所记述的大致是捐款重建虹梯关的内容。
  过了小庙,又向上走两三公里,登上山顶,我们看到两座石头房,因为三面都留有小孔,我们想这就是老乡告诉我们的近代修筑“碉堡”了。
  11点35分,来到北秋房村一个自然村,村里有两三户人家,记者走进了67岁的赵保印家中。交谈中得知,他老家是任村赵家墁,已不知道从第几代时来到这里,现在家里只有他们夫妻俩和92岁的老母亲。
  在交谈过程中,我们才知道已经走错了路,古道是过虹梯关关口后向西南一路平行,而我们是向北上行,已经走到了另一条道路上。一路走来,没有走过“五里栈”,也错过了二里半的“小梯沟”。
  虽知走的不是那条古道,可我们已有点儿体力不支,不允许再折回,只能沿大路而行。因前一天的一场两小时暴雨,一路上有许多路岸坍塌,我们也数次陷入泥潭。走了大约10公里的路,到达臭水蛟村一个自然村。六旬老人杜宝堂告诉我们,从虹梯关向西南平行到这里仅有五六里。从这里到臭水蛟的村口有两条路,一条是翻山小路,有约10里的路程;另一条是相对平坦的大路,但需走20里。
  为节省时间,我们沿着小路翻过两个垭口,山路上,一阶阶的石头铺路,看上去年代久远,我们又走回到了古道。15时许,我们终于走到臭水蛟的村口处,在此坐车回去。
  虹梯关与林州密不可分,它既是豫晋两省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林州移民山西的重要见证,一路上随处可听到的“乡音”就是最好的证明。(一 言  傅老几  张长青  实习生/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