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老教师和他的25万字长篇小说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6-19 09:52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一位老教师,在他卧床养病期间,历时6个多月,完成了一部长达25万字的章回体小说。遗憾的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小说未能出版。为此,他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
  他叫张继德,今年62岁,横水镇新庄村人。小说是他在2012年春节前完成的,小说的名字叫《采桑》。一位横水人缘何写关于采桑的小说,人们在称奇之余,更多地想知道张老师和采桑的故事。

 

优美传说激发灵感

 

  新庄村位于横水镇西南,与采桑镇的宋老峪、秦家窑等村相去不过5里。
  “但我在采桑,一没亲戚二没朋友,是采桑的山和传说给了我灵感。”6月13日上午,在张老师家中,他一边翻寻创作手稿,一边讲述创作小说的过程。
  “我村的南边采桑地界内有好几座山,每一座山都有独特的名字,每一道岭也有让人着迷的传说。我们村与采桑境内的几个村同在一条沟里种地,从小听到的故事很多。”张继德回忆起年轻时的经历。1973年,新庄村的水库修成了,他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块儿到采桑境内的水渠放水灌库,一连几天回不了家。“当时,涧东村有一位老人为生产队养猪,我们和老人在山坡上的小屋里待了几个晚上,每天晚上,老人就给我们讲采桑的山、采桑的人、采桑的传说。这些故事、传说,就是我创作小说的素材。”2011年6月,即将退休的张继德因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趴在病床上,张继德意识到自己老了,又得了这样的病,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了。于是,他想到天上的流星,星星坠落尚能在天空划下一道光痕,自己教了一辈子书,到死总得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在做过手术后的第十六天,我从医院回到了家中。一进家门,年轻时听到的一些传说突然清晰了起来。第二天,我便开始想怎么把这些故事、传说串连起来。做完手术40天后,这部名为《采桑》的小说就构思完成。到当年10月,我完成第一遍手稿,年底完成了第二遍手稿。”张继德对此记得一清二楚。
  手稿由每本80页的18个教案本组成,这是他历时半年的辛苦成果。“至于为啥叫《采桑》,是因为书中说的人和事都是采桑境内的,和我们村没啥关系。”张老师讲了把书名暂定为《采桑》的原因。
  2012年春节期间,张老师的一位在安阳工作的外甥知道了这件事,便把他写的手稿取走,打印了10多套。张老师拿着其中的一套找到安阳市文化局,工作人员说,要出版得花不少钱,出版的事就此搁浅。

 

家和万事兴是主题

 

  张继德创作的章回体小说《采桑》,共计184页25万字,54回。小说以明朝中期颁布的《退耕植桑令》为背景,讲述了采桑村姓宋的一家三代人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曲折过程。小说内容丰富,有战争描写,有神话传说,更多的是劳动人民不屈不挠奋斗历程的叙述。
  谈到创作主题,张老师讲得最多的是家和万事兴。他说:“小说以宋氏一家三代的曲折命运为主线,主要讲他们如何秉承以德为先、诚信立身、勤俭持家的家风,团结一心对抗贪官污吏,一心植桑养蚕的奋斗史。通过宋家丝绸工艺扬名全国的结局,表现家和万事兴的主题。”
  为此,他在小说中,把宋氏三代每一代人都刻画成夫孝妻贤、弟兄和睦的理想人物,避开了繁杂烦人的家庭矛盾冲突,为的就是表达这样的主题。此外,神话传说、战争描写,也主要表达惩恶扬善的朴素思想,弘扬的是正能量。可以说,宋氏一家三代的奋斗史,既是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史,也是正义与邪恶的曲折斗争史。但贯穿其中的是弟兄一心、其利断金,家庭和睦,万事兴旺的鲜明主题。
  2012年春天,张老师把打印成的小说送给了本村几个人,让他们给小说提提意见。现在,他根据几个人所提的意见,对小说进行了多次修改。

 

最大愿望成书出版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小说印成书,给后人留下点东西。”张老师捧着厚厚的手稿,脸上略带遗憾。
张继德早年毕业于林县八中,1976年横水招民办教师时成了一位民办教师,1996年转正。1978年恢复高考,但他已经成家,丧失了机遇。他和妻子生养了3个男孩,现在,因种种原因,大儿子还未成家。生活的艰辛,身体的毛病,让他没有多大想法。出版小说成了他暮年最大的奢望。
“我写小说并不是为了赚钱、出名,我可惜的是民间一些传说、村名的来历等本土文化,如果没有人记录,就有遗失的危险。”张继德说出了心里的担忧。
他为此也努力过,但一说到几万元钱,他就退却了。“不过,好在小说也成了‘铅字’了,修改好的也存在电脑里了,即使不印成书,其他人也能看到,这多少弥补了我心中的一点遗憾。”跟记者告别时,张老师的脸上稍稍有了点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