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故事汇】天河里的红色印记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0-11-11 12:09
文章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
杨玉文
修建红旗渠的报道中,红军老团长顾贵山为修渠到部队找钢钎的事略有记载,但大多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2020年10月份,我找到顾贵山的大儿子顾新法和小女儿顾新英,对这段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
1960年,林县人克难攻坚,在太行山腰劈山造渠,引漳入林。修渠遇到花岗岩,几锤下去,钢钎只能凿几个小白点。怎么办?抡锤的在叹气,扶钎的在抹泪,绕山几百公里的渠,照这样干,哪年哪月能干完?
县委书记杨贵心急如焚。他知道,林县人自制的钢钎材质软,啃不下这样的硬骨头。可是,到哪儿去找好钢和炸药呢?他思前想后,想到了在原康公社下园村生活的红军老团长顾贵山。
杨贵和顾贵山1954年初秋相识。当时平原省来了几位领导,说有个红军老团长在林县乡下务农,毛主席点名要他到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庆典活动”。县委费尽周折,当杨贵带领上级领导见到顾贵山时,他说自己在部队给团长喂过马,没有当过团长,直到听说是毛主席找他时,他才承认自己的身份,答应去北京参加观礼活动。
杨贵走进顾贵山家简朴的小院,闲聊几句,说明来意,想请顾贵山出面,为红旗渠工程找点钢钎或炸药。
“解决吃水是造福林县人民的大事,能为修渠出份力,心里舒坦。”顾贵山这些年为给乡亲们办事,已多次到外面找他的老战友,但为修渠引水还是第一次。他不知道把握有多大,便对杨贵说:“我尽力争取他们的支持。”
其时,顾贵山已60多岁,全身多处伤疤,体内还有弹片,平型关一仗又被鬼子的毒气弹伤了眼睛。枪伤及视力虽被治愈,但右臂仍活动不便。杨贵委派林县原供销社业务科科长岳茂林和生产资料公司杨同喜陪同进京。三人风尘仆仆赶到国务院。接待人员核查了身份,热情地把他们安排在民政部招待所住下。次日上午,解放军原总后勤部副部长唐天际匆匆赶来与顾贵山见面。战友相见,有说不完的话。
“老团长,身体还行吧?” 唐天际怕顾贵山担心,开门见山地说:“炸药的事我来想办法,别担心。这次来你们要多住几天,我好好陪陪老团长!”
顾贵山平时少言寡语,见了老战友像换了个人似的,兴奋地聊起爬雪山过草地。说到1935年直罗镇大捷,他在十五军任团长,因为要枪毙俘虏而受到上级批评,险些犯错。唐天际说,中央政策是对的,这些被俘人员经过教育放回去后,对以后红军同东北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很大作用。
唐天际写了信,分别将100吨炸药批到了湖北,导火线、雷管批到了河北承德。岳茂林将手续办好后,通知县供销社派人到湖北、河北运输。之后不久,岳茂林又带着顾贵山的信找唐部长,解决了100吨炸药及雷管导火线等物资问题。这200吨炸药再加上自制的土炸药,为红旗渠工地劈山修渠解决了大问题。
在京期间,他们经顾贵山一个战友的爱人介绍,找到时任电力部副部长、林县老乡李代耕,解决了500支电杆和部分电缆钢钎问题。还联系到了曾在林县当过县长的北京市电业局局长宋海,他对顾贵山非常尊敬,为林县解决了部分变压器和高压线短缺问题。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顾贵山不辞辛苦地奔走,给红旗渠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然而,顾贵山从没有在人前提及此事。若干年后,岳茂林在县城的街头偶遇顾贵山的长子顾新法,谈话间聊起当年去北京的事。如若不然,这一段往事便永远深藏在蜿蜒的红旗渠工程中。
众人拾柴火焰高。老战友、老首长及部队的无私帮助增强了顾贵山的信心。从北京回来没多久,他又兴冲冲启程浙江金华,找到了他的老战友李德生。李德生说:“刚把几辆旧汽车支援给了当地煤矿。不过,不能让你白来,还有一部分从朝鲜战场退下来的电线、钢钎和镐头,全部给你。”
这些经过战火洗礼,为新中国立过功的废钢钎和镐头,被送到红旗渠工地,民工们把这些好钢截成几支短的,焊到普通的钢钎上,这样一支优质钢钎变成了数支。这些钢钎仿佛带着志愿军的魂,成了金刚钻,开山凿石,势如破竹,一条水龙——红旗渠正在逐渐成形。
顾贵山返回下园,村里男人们上渠,妇女们下地。几岁的儿子跟着母亲在地里玩,听说父亲回来了,急忙爬起来朝父亲跑去,心想父亲会从外面带回来些好吃的。结果,摸遍父亲全身,除了一张车票啥也没找到,立刻不满地哭闹起来。
我问顾新法当时顾贵山有没有工资?顾新法说:“当时从部队回家时补助的是小米。部队实行工资制后要他再回去套一下工资,可是他放弃了,包括回来时部队配备的警卫员、战马,后来都退了回去。”
顾新法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盒子,里边装着几件顾贵山的遗物,一个红色《复员军人证明书》,内有朱德签名,还有一张登记表,上面写着:顾贵山,安徽六安人,1929年加入红军,1935年在15军任团长,1950年4月到华北军区政治部,又到平原省荣管局,作战四百次,负伤九次,残废二等乙级……
顾贵山回农村前是啥职位?从已故老作家崔复生的文章中获悉,顾贵山从部队转业被安排在平原省商业厅任厅长,后因身体原因回了林县。2002年,顾新法去南京看望与顾家是至交的原江苏省军区后勤部政委罗绍义将军。罗绍义亲口对顾新法说,当年他亲自去平原省送的任命书,任命顾贵山为平原省军区司令,但顾贵山以身体原因及文化水平低为由,向组织辞任。
时过境迁,昔日的那些荣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顾贵山虽解甲归田,但坚持信仰,初心未改。他长期隐瞒红军团长的经历,以普通百姓身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以一名党员干部的名义,组织带领村民在淅河上拦河建坝,兴修水利;在村上创建木工厂,提高了社员的工分收入;在修建红旗渠的关键时刻,他拖着残躯,四处为红旗渠工程建设筹集物资……
一生传奇的老顾,没留一页自传,没留一块墓碑,只留下了一张退伍军人登记表,只留下了清贫,只留下了对子女的苛求。在铁盒中,我发现了一枚顾贵山的私印。印信如人,边角已残缺不全,伤痕累累,唯“顾贵山印”四个篆字,笔力刚劲,上边残留的红色印泥,依然鲜艳,像军帽上的红星闪亮,又像是长征夜路上的火把,顽强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