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北齐“飞天”背光造像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5-21 10:17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如果不是2006年慈源寺整体搬迁考古发掘清理,那件历经千年的佛像背光,还会继续沉睡在地下。
  这件背光质地是汉白玉,莲瓣形,仅存顶部。残高29厘米,底部最宽处41厘米,厚6厘米。中央为莲花,外围雕坐佛五尊,身后均有火焰形背光。再外为一圈凸棱,其上正中雕阿育王塔,两侧各存两浮雕伎乐飞天,梳高髻,面容饱满秀丽,上身裸露,流云托身,飘带飞舞,身作屈膝飞动之势。左侧两飞天一抱琵琶,一持排箫;右侧两飞天一携腰鼓,一持长笛。背光背面主体为一株树叶繁茂的菩提树,枝叶间刻有多种动物图案和多个带有火焰形背光的化生佛,树下左侧刻释迦牟尼悟道成佛故事及供养人,右侧佛祖呈睡卧姿,身后数弟子悲戚嚎啕,是佛去世的“涅槃图”。背光两个侧边均刻变形长龙。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圣人”的意思。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5年),大致与中国孔子同时代。相传他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因对当时婆罗门教不满,更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舍弃贵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修静思,在迦耶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件背光背面左侧刻绘的就是佛祖在菩提树下“成道相”的故事。
  欣赏佛教造像艺术,不能不提挺健飘逸、神态自若、迎风翱翔的“飞天”。飞天是一种想象的飞神,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飞天是云和水的女神,以湖泊沼泽为家,常遨游在菩提树下;又说她是伎乐天(佛教艺术中的歌舞奏乐者)的情人。佛经里则称为天歌神,是个能奏乐、善飞舞的美丽仙子,又因为她们身上能散发出芬芳馥郁的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到唐代,又将这些天神分为“音乐神”及“侍女神”。这些“舞神”飞天,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完全是位龟兹少女的形象,充满了世间人情味。
  在慈源寺出土的石刻佛像多是残件,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历史上曾发生“三武一宗灭佛” 事件。也就是佛教徒所称的“法难”。历史上,由于佛、道二教的矛盾和斗争趋于激化,帝王由支持佛教转而抑佛的结果。更深刻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则是由于寺僧日多,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国家赋税收入骤减,加以僧伽腐败,不事生产,蠹耗天下,对封建统治秩序、经济发展,形成直接的威胁。四次废佛事件是: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部分僧尼被杀,魏境内寺宇被焚毁。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北方寺像几乎扫地悉尽。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全国共拆毁佛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人。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废佛废寺3336所,民间铜佛像用以铸钱。中国历史上多少佛寺造像在废佛中毁于一旦,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河北曲阳修德寺、四川成都万佛寺、山西沁县南涅水、山东博兴、陕西临潼等地出土精美铜、石造像,还有河北邺城遗址出土佛造像2895件,就是在废佛事件中佛教徒有意窖藏的劫余珍宝。慈源寺瘗埋石刻造像时间亦当在唐代会昌五年以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内地佛教形成了南、北统之分,南朝偏重佛教哲理争辩(义理),多建佛寺;北朝偏重宗教修行(禅定),多凿石窟。修禅需先观像,石窟题材内容,无不与禅观相连。大量修造石窟,除了礼拜、供养等宗教仪式和修功德外,修禅也是开凿石窟的重要目的。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宗教,是“以像设教”,又被称为像教。雕佛造像和绘画,成为最受欢迎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艺术手段,在中原地区流传广布,辐辏八方。而林州佛教寺院、石刻造像也是璀璨斑斓,异彩纷呈。这件具有“情感的特性”,“整体上浑圆的雕刻手法,以及整体上舒展而优美的光背纹样”,是河南派北齐时期的造像特点。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迁都洛阳,以平城(大同)为中心的雕佛造像之风南移,从此中原地区便开始了大规模佛教造像。除官方开凿的龙门、巩县石窟寺外,还有义马鸿庆寺等40余处小型石窟分布在豫西、豫北山区。与此同时,那些可以单独供养,移运便利的石刻造像,也在民间流行。其雕刻内容和艺术风格与同期的石窟造像相比,更具地方性和民间随意性,成为石窟造像以外重要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艺术载体,其辉煌的艺术成就可与石窟艺术相媲美。
  单体石刻佛造像,品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有背屏式、螭首造像碑、四方柱体造像碑以及单体造像等。这些造像因地域不同,时代不同,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构成一个精彩瑰丽的佛国世界。
  单体造像多置于佛教寺院或附近,有的可能立于街衢或交通要冲。单体佛教造像多有自己的独立基座,可以单独置放。有的可能与其他单体佛像存在组合关系。但现在所能看到的,多改变了原有的位置。
  单体石造像多是寺院或家庭佛堂供奉的偶像,或祈祷还愿的纪念物。形式有别于石窟造像,但其雕刻内容和艺术风格仍受石窟造像的影响,与同期的石窟造像相比更具有地域特色。随着宗教职能的逐步消失,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便成为人们研究古代社会史和宗教史以及艺术史的形象资料,其审美价值和历史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理解和欣赏。
  背光在佛教造像中,是常见的佛教艺术题材,是佛教造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种称谓,有项光、佛光、圆光、光相、常光、适意光的名称。亦释作后光、光焰、光。背光可分为头光与举身光二种。
  背光表现佛的神圣伟大,它除了装点佛身的效果外,还形象地表现了佛普度众生的意义,可把背光解释成各尊佛像的神光,“通过显神光来象征光明,信仰者观其,就能获得智慧”。这种超常的光可以“普照一切”而无所障碍。因此,背光代表着佛的炽盛,表现一定的象征意义,同时亦反映了各个时代佛教造像的样式和造像者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