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仙桥”竞妍淅河水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8-22 10:14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李俊生/摄

 

  桥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越谷跨河,都要依靠桥的帮助。林州有漳、洹、淅、淇四大河流,在淅河上便有望仙、仙岩诸桥竞妍,飞架南北。
  望仙桥,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乾隆、嘉庆年间几次重修。位于桂林镇三井村南淅河上。长93米,宽10米,高11米。皆用青石砌成的三孔石拱桥,以中拱最为高大,远视如长虹飞渡,极为壮观。在桥两侧的拱顶中部,各有一石雕趴蝮,也叫吞水兽,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好水。常饰于桥两侧面拱券顶端,是古桥的“守护神”。望仙桥的两面拱券顶中的趴蝮,兽头伸出桥外,二目圆瞪,气势逼人,其意皆在辟邪护桥。桥顶两侧有做工精细的条石护栏,造型优美的桃型石柱镶嵌其间。据《重修望仙桥碑记》载,因南边有座神山观,因而起名“望仙桥”。
  据民国21年《林县年刊》载:当年,淅河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上游的仙岩桥(即合涧大桥)被冲垮6孔,而望仙桥主桥却安然无恙。
  仙岩桥在望仙桥西的合涧村南。民国十三年(1924年)创建。九孔,长184米,宽近8米,高10米,是当时县境第一大桥。1932年被洪水冲毁后,1953年重新修复。
  那仙岩桥命名的缘由又是什么呢?
  “天下名山僧占多”。道教也不甘落后,把全国风景优美的名山推选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水经注》云:“苍溪水东北经鲁班门,又西至偏桥东,即林虑县矫岭抱犊崮也,名四十五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
  “八仙”中风流倜傥的吕洞宾,在天平山下留下了吕谷、墨灶;宋徽宗召见过的竹马先生张常清仙去后,在圣符山遗下了“升仙台”。
  林州古代是隐士和道士栖隐之地,与武夷山在全国排名并列第七位。周代就有卢子綦及乔璋、乔瑞二弟子隐居修道在合涧栖霞观西三里的山岩,他们修道的岩穴被后人叫做“仙人岩”。
  丘处机是被元太祖尊为“神仙”的全真教长春子,他的赐名弟子李志常,与姚志远、司马德义诸人,便“往来于仙人岩、无忧洞、栖霞观九峰之间,同栖烟林,对坐松月”。淅水流域的河交沟自然也少不了道教宫观。这些宫观内至今还留有他们亲自为文记事的大碑。“碑文喜铺张,动辄数千言”。在他们的推动下,金元之世,林州一带玄风大昌。既然有可以修道成仙的希望,地名自然也要与神仙攀点缘分。于是林州境内就有仙人、仙居、聚仙诸山名峰,不仅有升仙台、迎仙桥、仙岩桥、仙人岩、仙岩寺等仙释之徒传教活动的场所,还有仙岩乡、仙岩村等带有道教色彩的乡、村地名,修个桥自然也要命名“仙岩桥”。
  有人说:合涧古名仙岩。然原康村后晋开运年经幢亦刻有仙岩乡。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称:林虑旧十三乡,今一乡而不详其名,考宋乡名见金石者通称仙岩,一乡为仙岩无疑。”2002年,在姚村镇坟头村发掘的北宋刘朝宗家族墓,其中有绍圣三年(1096年)政和二年(1112年)入葬的两方出土墓志上刻有“葬于相州林虑县仙岩乡皇化里之柏山”。在这么大的地理范围内都叫“仙岩乡”,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宋制中,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除赤(京都所治县)、畿(京之旁邑)等级外,余县则按户数多寡置乡,五百户以上置一乡,三千户以上置二乡,五千户以上置三乡,万户以上置四乡。《宋史·地理志》记林虑县当时为“中”县,当在一千户以内,只能设立一个乡,林虑全境皆叫“仙岩乡”,也就在情理之中。
  人说“神仙般的日子”,道观神庙、升仙的台、渡仙的桥,令人神往。连一生随父戎马倥偬一生、建安文坛名列领袖之一的曹丕,也抵不住神仙的诱惑,其《游仙诗》便咏诵了林州仙人岩:“西山何其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曜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胸臆生羽翼。轻举生风云,倏忽行万亿。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