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畔文苑】原点与轮回的生命年轮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5-01-17 10:14  文章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
分享:

  出门见山,抬头望月。这在我们这里几乎家家都可以领略到,即使在城市里也不例外。今天就很好,这是2025年元月15日,也是农历2024年腊月16日。春节序曲已经奏响,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年就是这样,共有一个冬季,却集聚着蓬勃之势,去年和来年,辰龙与巳蛇,冬天和春天,手牵着手,依依不舍,只等到春节“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才不得不扬长而去,各奔东西。年有原点,也有轮回。

  “岁屡有年,百姓歌之。”年是四季的轮回,是自然界的崭新篇章,是万象更新的契机,是希望的萌生与绽放。我从家里出门西去,只见一座横亘南北的金山,高高隆起,那是地球第三级我们这里的天然屏障太行山,亿万斯年,巍峨壮丽;仰望苍穹,碧空如洗,万籁俱寂,一轮银白色的圆月高挂天际。“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亮走,我也走,走着走着,我到了新闻大厦,月亮竟然从高空一会功夫落到了金山的顶上,“呼作白玉盘”“不知落谁家”。

  2024年,我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一道经历风雨彩虹,一个个瞬间定格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令人感慨,难以忘怀。2025年在晴好的蓝天白天云的天气里,顶天立地,降落人间,可谓巳巳吉祥,鸿运满堂。2024年虽然已渐行渐远,但年终岁尾,一位天才天仙般的台湾著名女作家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作别西天云彩,不再踏入蛇年雷池半步,选择不是悄悄地走,而是震古烁今的死。她永远停留在了公元2024年12月9日,这是她自己给自己找出的生命终点,也是灵魂原点,这应该是她自己为自己选择了轮回。琼瑶是位作家,她把自己人生活成了一部巨著,主人翁就是这样与世长辞的,她实现了作者与作品的合二为一。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她是名人,甘愿当这个第一。她在遗书中告诫人们不要为她的离世感到悲伤,而要为她的这样离世感到高兴。并劝诫年轻人不要轻易放弃生命。我相信若干年后肯定会有人把她拍成电影或电视剧的。这种结局,这种传奇,非常人所为,在作家里,在人类长河中恐怕属于第一了。

  生命似年,岁月如歌。“如果能在年节时候,少一点忆旧,少一点追悔,少一点婆婆妈妈,那么穿过峭壁、踩过水势,开阔的天空就在眼前了。”说这话的人也走了,是在2019年元月23日。他叫林清玄,台湾著名散文家。他也是差几天没有度过阴历狗年,但他心里已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踏歌而行,早已步入了新的轮回。

  “涅槃真的不远”。正如他说的“心总也不老。”他还说“许多东西不老,但人却会老,想到我写的这篇短文,在人间的岁月会比我的肉身更长久,我的眼泪就像最初的泪一样,流了下来。”林先生说眼泪不会老,我倒是不大同意,不是有“老泪纵横”吗?“八岁时站在河边的心,与八十岁时站在河边的心,是同一颗心,但如果八十岁的自己遇到的八岁的自己,却不会相识。”

  小时候哭哭闹闹流的泪,与长大以后流的泪是不一样的。每个年龄段遇到的问题,经历的事情是怎么也不会相同的。呱呱坠地的一声声啼哭,至今还在引发世人的无尽猜测。到底来到世上,是喜是悲?为什么那样四腿踢蹬啼哭不止?他难道知道“当人就是受罪”不成?这是不是就是人的“初心”呢?幼时是淘气,是撒娇,是想引起关注,是想得到某种要求。上学以后会因为学习、考试好与不好流泪。工作以后会面临压力、尝试进步而流泪。

  人在命运面前,各有各的处境和际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吗?

  我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白了,生活就是一场游戏,设置一个又一个关卡,让人来闯关夺隘。是福不用抢,是祸躲不过。福兮祸兮?你害怕也没用,必须积极进取,坦然面对。人虽然终有一死,但谁也不会甘心情愿的“等死”。小鸟每天都要去觅食,所有动物都要天天奔跑才能生存,一天不这样就意味着离死亡很近很近。人是因为懂得享受常常陷入迷茫。人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命呜呼才拼命活着。人是因为心中有爱才激情燃烧,耕耘不辍。

  人贵在有感情,会思考,能选择。只要不忘初心,充满梦想,才会活得有滋有味,才会活得像个人样。“我们都在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生命的活力,生活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似乎都不重要。人生考验的就是你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和你克服困难的能力。“吃得苦中苦,方熬人上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与“山”连在一起就是“仙”,“人”和“一”合起来就是“大”,再有担当就是“天”。“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你就达到了人的最高境界。若能做到开心工作,平常生活,与人为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你就是龙的传人,就是一座叹为观止的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说“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年像是一座山。年又像是一出戏。年前是攀登,是集聚,是铺垫,是序曲。到三十儿晚上那是登顶,是高潮,是焦点。是大团圆,也是大结局。是红热化,也是白热化。一切都想在年前解决。一切都要在此时此刻归零。有满满的沉甸甸的收获,也会有耿耿于怀的遗憾。“年关”就是这样的意思。当人就得过年,无关成功与失败。年龄,年龄,多大年龄就是过了多少个年。人们常说“到年底啊!”,意味着什么事进入了倒计时,年前一定收官,有个好的结局。人们常说“过了年再说啊!”意味着过了年,就有变化,就要革故,就要从零开始,就要全面铺开,就要“直挂云帆济沧海”。好像一过年就是一片新天地。人们寄希望于来年的心情昭然若揭;人们对过年的种种意义和不同心态可见一斑。

  年是生命的注脚,是梦想的舞台,是希望的灯塔,是我们在时光里留下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端起五更饺子,骑在年头上,这时候你若能静静的想一想,“昨天、今天、明天”就会有深刻的含义和感悟。总之,来年是期冀,来年有梦想。告别昨天,把握今天,期待明天。凡事忍耐,凡事盼望,凡事信任,凡是用心。

  记得鲁迅《祝福》中对年是这样描述的。“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其实我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屋里每逢过年墙上都要全裱上废报纸,窗户糊上绵纸,贴上新剪的窗花。院里院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八担水缸找了“缸羹儿”挑到“搁沿儿”满,再贴上红红的春联“清水长流”。灶间收拾干干净净,贴上“小心火烛”,当然还要准备迎送灶君。“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民间传承着一根芝麻糖的最大民俗。只要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到集市上买几根芝麻糖,供养上香,专门讨好灶王爷,说是这样就可以把他的嘴甜住,黏住,求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为这趟灶君上天之行主要是汇报一家一户往年吃喝情况,预算并决定来年的吃喝拉撒,是贫穷,是富足,所以家里千张嘴,全凭灶君嘴一张。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间时空那儿都透着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崭崭新新的气象。初一起五更,母亲早早起床把手洗干净,先是掀开历头画,后面就漏出了“老天爷”,继而撤掉镜框,后面显示“老灶爷”,以及“全神牌位”,一一摆上大枣花、小枣花,用“支高馍”托举,再放上用面做的鱼,表示“蒸蒸日上”,“年年有余”。还有院子里一个我们那里都叫“天地阁窑”的地方,更是神圣气派,威风八面。“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川”的对联想必都是知道的,下面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香鼎,大都是用当地上好的石料精雕细刻而成的。主要用于放香炉,摆放供品。结婚生子,修房盖屋,逢年过节或重大事件,都要在这里叩拜天地。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建筑设施,烧香祷告,无比神圣,仪式感特别强,任何人都不敢在这里胡乱造次。母亲非常虔诚,她每年都要郑重其事的重复着这样的仪式。且植入了她自己的潜意识,从我记事起就引领我参与祭祀,进行启蒙教育和学会做人,并拥有一颗敬畏之心、善良之心。母亲叫醒我,我会赶紧穿上新衣服,戴上新棉帽。像个跟屁虫似的,母亲走到那里我就跟到那里,母亲叩头我也学着叩头,想想那时都可爱可亲,乖乖的纯粹的一门心思等着给父母叩头要压岁钱。整整盼望了一年,那“割耳朵”的新钱到手,就会心花怒放,随心所欲。又是蹦又是跳,欢天喜地,不能自己。

  我喜欢画册,年年的压岁钱都给了镇上的新华书店,我的童年乐趣都化在了《西游记》《岳飞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业》等等许许多多小人书里。还有那一年一度唯一的早起就能吃到的饺子,寄托着无尽的乡愁和相思。

  每年初一吃的这顿五更饺子里都要包上几枚硬币,游戏似的带有浓浓的民俗风情。“谁第一锅第一碗第一口吃到这样的饺子,谁就一年都有福气”。那种无以言表的欢喜,那种无与伦比的妈妈的味道,无论长多大,吃什么,干什么,走到那儿,都刻骨铭心,成为永恒不灭的记忆。

  记得吃饺子时我心里非常矛盾,既馋得不行,想狼吞虎咽,又怕吃到硬币,总是一个一个拨拉,小心翼翼的吃着。只等到有人吃出那所有的硬币,谜底揭开,我才敢放心大胆地吃个痛快。不知怎的,我从小就对钱不是太感兴趣,尤其是那硬币更是讨厌。有意思的是从小到大每年吃饺子,害怕是害怕吃到硬币,但我从来也没有吃到过。人总是喜欢回忆年少,那是想留住美好时光,给心灵些许安慰。不想过得太快,等一等落下的灵魂,这也不是什么赖事儿。

  看到树的深刻年轮,就知人的岁月沧桑。

  我最近读了著名作家唐兴顺的文章《回归原点——陌上花创作谈》,很受启发。“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唐主席以写散文见长,且以成为国内知名作家。但是,他内心还有一个梦想始终没有实现,“长篇小说像一道彩虹高悬于理想的天空,年龄愈大,愿望愈烈。”“我常常独立于家乡的太行山之巅,任凭思想的激情像火焰般在胸中燃烧。”这期间他读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又反过来重新学习了国内一些文学前辈的著作,包括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文化典籍。这个“拉出去打进来”的过程对他帮助极大,生命接受着回归原点的文化洗礼。“产生了如何给人以启发,给历史以借鉴,给人心以关照等问题,回归到文学最初的动机和功能上去。”这种回归,对他是解脱,也是升华,更是进入。这又一次让他兴奋,这种情绪已和先前有了很大不同,写什么的问题已经变得比较轻松,毫无疑问,“我将笔尖对准了我经历过的,并且长期酝酿于心的历史与人物。仿佛接到了邀请,一些被历史掩埋了的人和事纷纷扣门来访。”情节的线条、轮廓,人物的衣着、面貌,统统返归当初生活之中,并且极其鲜活地呈现于他的眼前。”

  近来我看了电视剧《毛泽东三兄弟》,看一次流一次眼泪。毛泽东全家为了革命牺牲了七位亲人,深切感受“新中国”这三个字有多重。特别是杨开慧英勇就义那集更是揪心。

  我8岁时,也是临近年关,那时村村都有文艺宣传队,一进入腊月都要排演节目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让辛苦了一年的农民春节有戏看。村里有个叫万成仓的庄稼汉,会唱会演,就被人称为“一月香”。意思每到每年这时候,他成了村里上下关注的人物,总是要找他演戏,他演的都是主要角色。这一年,赶上村里用四股弦排练大戏《骄杨》,还让县剧团老师马美英来指导,万成仓演的是湖南省军阀头子何健,冯用花演的是杨开慧,去村西头的学校里选中了我演戏里的毛岸英,正好是杨开慧在狱中受尽酷刑拷打那场戏。小岸英身上挎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个小石子,撕心裂肺的呼喊“妈妈,我要妈妈......”

  现在我看着电视剧的情节,就想到了我演戏的一幕一幕。表情、动作、人物、道白以及唱腔,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敌人折磨杨开慧就是折磨我的妈妈,我仿佛就是那时的毛岸英,戏里戏外,感同身受,融为一体。几次哽咽,痛哭流涕。“一颗小石子有限,千万颗小石子汇在一起,就能砸碎国民党反动派这口大水缸!”开慧妈妈的声音振聋发聩,一直充盈着我的生命。在演戏中我很好的塑造了毛岸英的形象,不仅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而且还为家里挣了30多个工分。那时候这可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轰动了全村,也成为了佳话。接下来走村串乡调演,母亲专门给我做了一身崭新的灰粗布衣服,在东油村演完戏已是深夜,天寒地冻,又冷又饿,人家特意犒劳大家,用大锅做了面条汤,被吃“打锅”,就是有的还想吃没有了。那味道依然香在心里,多少年也忘不掉。后来无论吃什么山珍海味,都没有那时的好味道,那锅面条汤永远留在心里。那时我在三里五村也是出了名的小孩儿。

  此生演过“毛岸英”也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和红色正能量。别小看这段经历,这也注定了是我长大成为一名党的优秀宣传工作者的牢固基石。2025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5周年,我想国人对毛岸英及所有志愿军战士,会有无限的敬仰和新的深深思考。他们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在太行大峡谷里,猿猴难于攀登的千年绝壁上,有个靠山树立的栈道。探险是如今旅游的一种新概念。登山的交响曲在这里激情上演。在《太行大峡谷》风光片里我曾经担任解说像赵忠祥一样娓娓道来:“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在这里,要想到达顶峰,需要回旋攀登。遥望嵌挂在峭壁上的一根旋梯,谁不想去体验一下探险攀登的刺激呢?”人从栈道的第一节开始,不停的攀登,不停地旋转,就会不断上升,最后直达顶点。“背负青天朝下看,翻动扶摇羊角。不许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自豪感和成就感,一切感觉,会油然而生。怎样也看不见原点了,顶点和原点两点一线,上下同心,高度契合。山有多高,它们之间共同的高度就是多高。顶点之基是原点,原点之上是顶点,距离产生美。精彩呈现,美美与共,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完美的命运共同体,铸就了又一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观。

  我原来对轮回是比较模糊的,也不相信有什么轮回。总觉得轮回不是我们凡俗之人能弄得懂的,离我们很遥远。如今什么是轮回?我似乎有了一点认识。轮回是流转,是周期率,是原点到达顶点,顶点又是新的原点,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日月轮回,是天地旋转,是春夏秋冬。像年一样,一年又一年,春去春又回;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轮回的原因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无知,无知产生“行”,各种不同的“行”产生不同的动力,动力的存在导致轮回。轮回并非释迦牟尼佛所创,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加以发展而形成佛教的轮回思想。婆罗门教中的轮回是说自我轮回于天、祖、兽三道中,就像人从一间房子走进另一间房子,从这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从这样一种高度达到另一种境界。轮回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规律和自然运行规律。如果具体到个体,人活着,做了丰功伟绩,或者仁心善举,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后人就会永远怀念他。肉体不在了,他的灵魂就不灭,他的思想就永存。这大概就是转世,就是轮回了。臧克家《有的人》说得真是再明白不过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我要说的恐怕还不只这些,比如现在大家又想吃窝窝头,吃野菜,又想住住乡下的老屋,又想起魂牵梦绕的年味儿民俗,又回忆起乡情乡音,又四处打听寻根问祖,又想起老家妈妈的味道......

  原点已有绝对高度,轮回根本不是简单重复。历史的车轮正滚滚向前,您准备好了吗?今年春节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我们作为中国人,您还懂得我们的传统节日是怎么过的吗?

  作者:赵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