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朋友走到一起,常常会用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客套话拉近彼此的距离。对散布于太行山南端东西两麓、分属晋冀豫三省的桑姓人家来说,基本上可以确定六百年前是一家人。
桑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当代约有26万,占全国人口的0.015%。河南省为当代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桑姓总人口的20%。我市任村镇的桑耳庄村是晋冀豫三省桑姓的重要源头之一。
《林县志》载:“洪武二十一年山西泽州、潞安等地大批向林县移民。”《桑耳庄村志》也记载,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我祖桑公讳秉元与成氏几户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彰德府林虑山的“峱山之阴”达坨寺安家,取村名为桑家庄。
桑氏一族人丁兴旺,历经明、清630多年的发展,由一处定居点扩展成7个自然村组成的村落,后更名为桑耳庄村。时至今日,该村桑姓有600多户2000多口人。而历代迁居外地、绵延晋冀鲁豫各省的也已数百户。桑耳庄亦成为移民后代辈辈相传的“精神故乡”。然世事变幻,如今的桑耳庄村没有留下一套完整的族谱,给今天寻根问祖的后人留下了无数谜团。
水有源,木有本。我从哪里来,这是大到每个家族,小到每个人世代追寻的问题。从小生长在桑耳庄村的桑加才,从上初中起就在村庄的庙宇碑刻上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碑刻上人名都姓桑?直到上了高中才知道桑耳庄始出一祖、同为一源,经过几百年的繁衍才有了现在的桑耳庄。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整理自家的上河分支谱系。那时还有很多在世长辈,每家都有世代传承下的分单、契约等文字材料。虽然当时有很多人提出异议,泼冷水,说风凉话,但他本人一如既往从未动摇,决心要把家族历史整理出来。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能叙世代之源流,能辨同族之血脉。2019年初夏,在桑耳庄村村民桑东珍倡议下,桑加才、桑生贤等一众贤达为修撰一部完整的桑耳庄桑氏族谱奔走呼号。他们多次组织会议,集思广益,越来越多的宗亲参与到这一浩繁的家族工程中来。一年多来,散布在各地的宗亲在微信群里,讨论自家的家族历史、文化传承、村庄变迁、外迁路径、宗亲下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家族文献,走亲访友调查采访,奔波联络周边宗亲加入讨论,使自家各分支各股系的脉络关系等诸多问题逐步清晰明了起来。
桑耳庄桑氏数百户人家的移居点,由近及远,由密到疏,沿太行山东缘向西北方向呈扇形展开。据统计,桑氏从桑耳庄走出,有流落我市其它村庄的,也有流落山西的,如潞城、黎城、襄垣、左权、壶关、陵川、沁县等,其中仍不乏以姓氏立村的,如桑家河、桑家洞等。
细数下来,各家祖上真可谓:一家一部逃难记,户户都有血泪史!来自山西黎城的一位宗亲回忆:“1942年河南林县闹蝗灾,田地颗粒无收,人们吃野菜树叶充饥。我奶奶带着我爹从桑耳庄一路乞讨到山西黎城车元村落脚,后嫁给从阳耳庄逃难到车元村的白姓人家……”
在新时代,天南地北的一家人借助高科技的网络平台欢聚在一起,凭着祖宗流下来的《42字辈排序歌》,论“字”排辈,长幼明晰,交流群里有说有唱,格外热闹。有宗亲拟联曰:承六百年祖上遗德英俊辈出流水声声远,启三千世后人聪智福财涌进青山步步高。
经过各地宗亲的通力合作,桑耳庄桑氏修谱合谱活动已临近尾声。修谱录入人口达16000余人,谱书清样页面达1600多页。 (桑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