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海拾贝之四——阜民池有两个池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6-13 10:23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阜民池,俗名南大池,位于振林路与农业街(后改为阜民街)相汇处东南角。2012年,撤除池西商铺,对原池底、池帮进行水泥套打,并对池沿进行绿化,使其面貌一新,成为城区一景观。但阜民池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因何而建?众人并不详知。近日读志,对此略有了解,并知阜民池不只一池,而曾是两池。
  清顺治《林县志》记载,元至元五年,知州李汉卿修渠,引天平山水从西南方向进入护城河,方便了百姓用水。明弘治十七年,提学副使王敕又修渠,引黄华山水自西北进入护城河,至此天平山水和黄华山水在护城河相汇,但两年后两条渠就都堵塞。明万历十年二月,分巡河北道副使李廷谟在旧南池的西边又修一池,并引天平山水作为其水源。至二十一年,知县谢思聪嫌该池“狭浅渗漏,流且易盈”,捐银五两,组织人力,对该池进行改造。扩大了库容,用石头、石灰进行了防渗处理,并正式题名“阜民池”。但遍查县志,并没有第一个池的开凿记录。但我想,有池必有源,阜民池水源为天平山,引水之时修池合情入理,据此推测,第一个池应凿于李汉卿引天平山水之时,或略晚于后。
  至于为何修阜民池,明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郝特(林州人)所写的《新开阜民池记》记载,林州地势高,除县城北部打井比较容易外,其他地方吃水都十分困难,特别是南关一带,尤为困难,打井数十米都见不了水。当时虽已有一池,但为了取水,争争抢抢,致使一些年老体弱者因打不来水,整天都做不成饭,是为“丰年啼饥”。谢思聪听说这一情况后,就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他想,南关这地方,地下水位深,打井没有修池容易,于是就让南关社的刘勋等人勘测地形,在旧池的西边又修了一池,并引桃园水为水源,“两池俱满,遂命名曰‘阜民’”。从此南关一带百姓池中取水,再不用排队争抢,可以随到随取了。
  志书上两处文字记载,均确认题名“阜民池”为知县谢思聪。不同的是上文讲在旧池之西修建第二个池的是李廷谟而非谢思聪,谢思聪只不过是嫌第二个池狭小渗漏,对其进行了扩建改造。而《新开阜民池记》却说,西边的第二个池为谢思聪所修,包括为什么要修第二个池,是因为原有旧池不能满足百姓用水,所以才选址新修了第二个池,充分满足了百姓需求(阜字之本意)。但两池何时剩下一池,剩下的池是旧池,还是新池,志书未有记载。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第一实验小学上学,上学必经南大池。当时,也可能是我年幼的缘故,也可能是池周边无建筑物的缘故,在我这个十余岁的小孩子眼中,南大池要比现在大很多。只记得大池为方形,四周大青石垒砌,池沿上还支有大青石条作栏杆;西南角池半腰有入水口,东北角有小桥一座,供池满出水用;池西南角、西北角各有数十级台阶伸入池底,方便取水。那时,周边村民皆从池中担水吃,直至城区普及自来水才不食池水。(一 言/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