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英雄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4-01 10:08  文章来源:
分享:

英雄的三共水
    1952年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以及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林县135名热血男儿牺牲在异国土地上,他们的英名记载在林县烈土陵园的史册里。
   1961年,朝鲜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元首金日成访华时,专门给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一位烈士的亲属写了一封亲笔信,赞扬这位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战士的精神,并带来了珍贵的巨株高丽人参等礼品,这位烈士的名字叫孙占元。
孙占元烈士的故乡,在林县城南50公里远的临淇镇。这里是林县境内的一块好地方,有一个小平原,土质较肥沃。淇河的上游从境内穿越,那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淇河在这小平原上打迂回,沉积下黄土,浇富了两岸,尽管流量十分小,却有点北国江南鱼米香的滋味   儿。尤其是淇河里特有的鲤鱼,不仅肉鲜嫩,而且是肉很厚的双脊背,远在商周时期即为贡品。那时是人挑着瓮中活鱼日夜兼程送到朝廷的。可是英雄的故居不在这平原,而是在临淇镇所属的大南山顶上。大南山是太行山支脉,海拔千余米,一道天然屏障把临淇这个小平原围起来,虽近在咫尸,人站在山顶可一目了然临淇镇上的富态,可是巧公里远的陡坡羊肠小径,把山上山下分成了两个相距甚远的世界。山上人不仅仅穷得没吃穿,而且连水也不敢尽饱喝。大南山上的人是200年前逃荒躲难上去的。人们想水盼水求水,把落脚的地方都起下吉祥有水的名字,如槽旺水、滴滴水、龙送水等等,其中孙姓蛰居处名唤三共水(或三弓水)。这里背靠大山顶上4个小山头,是3道小山沟的交汇处。阴阳先生说这里有水,外观山势这里也应该有水,山民们梦中也说这里一定会有水。于是散居在沟坎上的人先约定,这地方如果有了水,千秋万代一定公有共用,不为哪家哪姓私占。而且为防有变先把村名定成了三共水。可是,苍桑更改,日月轮回,一代一代过去,孙姓已经由10来口人繁衍到200百多口时,三共水依然没水,山民们依然靠旱池旱井积雪水蓄雨水,勉强延续着。天早无雨时则远道寻水、取水,四下逃水荒,最远处到相邻的辉县、汲县境内和几十里外的大山下淇河挑水吃。人穷到食不饱腹的时候,还可以在满山遍野中采树叶,刮树皮,挖野莱,无水怎么生存呢?1925年,三共水孙十成家出生个男孩,取名孙占元,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添丁是大喜,可是这占元出生后不久,6岁时母亲在贫病中去世,9岁时父亲在大早中死亡,占元和妹妹立兰跟大伯外出逃难,辗转到了徐州。徐州也是穷地方,占元又饿又病倒在沙滩上,肚里没食,腿上生蛆,他紧闭着眼皮要断气了,大伯泣不成声地扒个沙坑要掩埋他。这时当地一个老乡看到这个小男孩怪可怜,不忍心拦住了,从家里端来半碗米汤喂占元,两天两夜后占元被救活了。可是,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年头,好心人可以救占元一时不死,但难以救他一生。大灾荒中占元讨吃要饭辗转一年多,又回到临淇大南山上的三共水。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上,想的是死也要死在家乡的土地上,埋在父亲的脚下。当占元的瘦弱身躯在三共水出现时,村里人又是惊又是喜,惊的是他还活着,喜的是他回来了。占元翻山又越岭,累得两腿站不稳,渴得嘴上起白泡,全身像着了火,他要水,没水他就又要咽气了,乡亲们急忙到水缸里旱井里寻水,这家一碗那家一瓢。占元身上有了水,才慢慢缓过来,淌着眼泪向亲人们说起他在外的经历……
    占元的家己经不成家,人只剩下他一个,破屋也漏雨冒风不避寒冷了。乡亲们这家一碗水那家一顿饭地养育着他,他帮人耕作、砍柴,给宽裕一点的户放羊、放牲口,满山上找水,盼望村里人都能有足够的水,不用饿死人渴死人。他舍得出力,他一天难说三句话。尽管他一无所有,乡亲们都很爱戴他,他不怕苦,他从小就在苦水里泡惯了,他唯一的希望是能活下来。可是,日本鬼子来了,鬼子连这最穷苦干早的地方也不放过,两次到村里来骚扰。他看到善良的乡亲们被蹂躏,他怒不可遏,他要去参军。头一次到临淇镇,带兵的嫌他个子小,不收;第二次踮起脚挺起胸脯过了关,成为一名子弟兵。他参军走时只对乡亲说了一句话:“打不走日本鬼子我不回来。”可是日本鬼子被打败投降了,他没回来;他又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等等。1951年战火烧到了国门口,他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任某部七连排长,多次立功受奖。1952年10月14日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的一条腿被炮弹打断仍坚守阵地,一昼夜间指挥战士打退敌人几次进攻。最后拖着那条断腿冲入敌阵,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保住了阵地。志愿军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授于“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朝鲜人民共和国授于他“朝鲜共和国英雄”称号,授于“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各一枚。
    孙占元是与黄继光、邱少云齐名的国际战士和英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男儿,他为人类的和平牺牲在了异国的土地上,他参军后再没有回到临淇镇大南山三共水,再没有目睹过那块干早的土地,带着三共水盼水的遗愿离开了人间。
干渴的占元村
    1952年,全区人在临淇镇南大池旁召开万人会,庆祝和表彰孙占元英雄的事迹,同时把三共水正式改为占元村。
    在那热烈喜庆的日子里,人人怀念英雄孙占元,也重翻着占元村干早缺水贫穷的历史。临淇大南山是一架干山,山高无水源,自从有人落脚到这山上,饮用水就全靠雨水和雪永。有力量的人家打一眼旱井,没条件的连旱井也打不起,靠的是山间石坑里聚积的雨水和雪水。这些水是短暂的,于是常常出现借水、偷水的事,也不断因为一桶水一瓢水闹纠纷。老天若是几个月不落雨,全村所有坑水窖水就全用完了,全村人就得远到几公里几十公里外去取水。因为干旱缺水外出逃荒要饭,苦死他乡,伤人损命啥事都出现过。而今英雄孙占元为保卫这块土地捐躯远去了,但是三共水依然如故没水吃,人们心里很难受,也在英雄的鼓舞中觉醒。于是找懂水文的人到村里来找水。50年代依靠农业合作集体的力量,在村里用人工一连打了4眼井,可都是打到16米深时因瘴气乌烟人喘不过气来,一个一个停止了。现已80岁的孙立成,带头打井日夜打了7个月,最后含着眼泪倒在了坑上。
    接着修泥马沟小水库。泥马沟在两山间,这里流传着泥马渡康王的事,言告马再累再渴也别饮水,但行者见马累得全身浸汗时,善心给水饮,结果马饮水后瘫在山间成了一堆泥。泥马沟水库蓄水后,解决了高窑自然村30户人吃水。接着修老石峡小水库、清羊沟小水库,这些水库在当时都起了作用,可是后来一年比一年早。水库一年比一年蓄的水少了。接着又打早井、早池,搞屋顶接水。可以说,所有能解决水的办法占元村都用了,占元村仍然严重地缺水,尤其是干早年头间题很严重。已经进人80,年代时,还常常闹水荒。在县委县政府的召唤下,棉纺厂、化工厂火陶瓷厂还用3部汽车给占元村送水40天,一担水价值是8毛钱。水,万生之源,占元村人经过一次次找水失败后,心情很沉痛很失望,认定了占元人命中没有水,没水什么事业也发展不起来,脱不了贫致不了富,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建国后,占元人依然在那靠天吃饭、没水外逃、填饱肚皮即安的贫穷中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
    改革开放后,占元人在穷困闭塞中起步,虽慢了半拍,但也看到了致富的曙光,扛着行李掂着瓦刀走出大山去山外挣钱去了。他们原本想的只是挣点买油买盐钱,手中有点零钱就满足了,可是,走出大山后他们看到了大世界,眼宽了心大了。他们走太原又西安,进北
京、天津,几年后手头宽余了,银行存款了,现代化的城镇习俗印人脑海了,这一切,怎能不有意无意地传到山乡来?特别是那举手可得的自来水和占元人的饮水难形成多夭的反差?1992年麦收时,几个从东北回来的建筑工人,走进了占元村党支书孙软锁的家,十分激动地说:“我们在沈阳做工时,在列一士陵园看到了咱孙占元烈士的塑像和墓碑,跟黄继光烈士在一块儿。每天去瞻仰的人很多,二还有许多外国人。”接着又心情十分沉重地说:“在外地只要一说我们是占元村的人,别人对我们很高看,羡慕我们这块地方出了位国际英雄战士。可是40年过去了,我们村还这么穷,连吃的水都困难,我们对不起英雄,我们站在人前抬不起头。我们得想法儿,得改变。”他们的一双双眼睛望住了孙软锁,软锁是个十分本分的山里人,干干瘦瘦的,他轻轻地点着头说:“是这样,我们首先得解决水,英雄的家乡没水吃,咋样向世人交待。我想了,我要是给村里人解决不了水,我也就自动下台没脸再当支书了。”几个人听软锁倾诉着心声,看见他人正壮年已经有了白发,知道他为村里的事没少操心。原来他正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四下请人看水找水源。因为村里壮年人90%以上常年到外地做工,家里的事全靠妇女和老年人。乘着一部分人回来收麦的机会,全村男女老少都集中议论起解决吃水的事来了。正好这一年占元村解决人、畜用水以工代赈也被立了项,占元人解决水的决心就更大了。接着,请物探队专家来看水,请矿山专家来看水,找华北物探队来测量,经过多次勘测论证,最后在村边定下井位,决定在高山顶上打深井。
人心所向
    占元人是在石头上长大的,说一不二,像孙占元烈士那样,他们嘴上不多说,但只要看准是利国利民的事,说到一定要做到,不管困难有多大。
    打井方案决定后,为节省开支村主任孙合喜带着10来个人,用村里的汽车到辉县去拉钻机,翻山越岭,走的是勉强能过车的便道,上头的部件装车卸车,全靠手抬肩扛,一连去了6趟。一次汽车坏在半路上的大山沟里,离村很远又没行人,把东西卸下来,修好车再装上,当时是冬天,一天一夜、10个人连口热水也没喝,可是谁也没怨言。
    钻机安装后要开钻了,这是占元人的一件大喜事,全村男女老少都围到旁边看。开钻后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养水,一天需要好几方,一是村里缺水,二是主要劳力都在外地做工,于是全村大发动,全村92个早井水窟里的水全用光了,机井才钻下50米。没养水钻机就得停。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就主动到村外寻水,翻山十几里到泥马沟小水库拉水,到滴滴水接水。宋相芹到辉县找妹夫来帮助挑水,宋软芹到汲县找娘家兄弟来供养水,70多岁的孙立兵老汉也不甘落后要献一份力,到几里外的山沟里找水。夜间妇女老人到十几里外的小水库里挑养水。村主任孙合嘉不放心,他捏着手电筒照路,在水库边手拉着手往桶里汲水。为打成这一眼深井,全村人均供水80担,这水80%全部是翻山越岭远道挑来的。
    钻机在日夜不停地轰隆,占元人在日夜不停地出大力流大汗,但是心里很兴奋,盼的是早一天能吃上干净的地下水。可是,事与愿违,当钻头很顺利地进深到150米时,突然出现复杂地层,钻头被卡,273毫米的钻头8米长全掉在井下。钻机停了,全村男女老少大伤
元气,老婆婆们焚香磕头、许愿。但起什么作用?许多人失望地说:“占元人命定没水。”村干部们更是痛心首,好事没办成,反而劳民伤财。但是也有不甘心的,比如70多岁的孙立才老汉,他走到村委会,看见垂头丧气的村干部,用指头在桌面上写下几个字,鼓励村干部别灰心,要想办法。他又去求打井专家和工人给想办法,还要跪下去给人家磕头。、凡来到占元村和参与打井的人,都被占元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有10分力量就想用了12分,谁不想早一日为英雄的故乡打出水来,可是这情况又有什么办法呢?唯一的希望是重选新井位,但这井位是经几个专家多次论证选下的,250米左右水很旺。再选井位,一是没把握,而且这150米深的井筒白白仍掉10几万元钱,占元村一个人合几百元,这对于还不太富裕的占元人是多大负担?
    占元村钻机停了,占元村不是个平常的村,水利部门领导和各方面的专家接二连三地赶来了。他们看到占元村的艰苦条件,接触到占元村的人,谁能不感动,谁会不愿多献一份力。于是专家们不分昼夜现场分析,精心探讨,苦思冥想,最后定下一个方案,用180毫米小
钻头从273毫米中间穿过,继续往下钻。可是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得把一8米长的钻头从150米深处起上来这就得打吊垂,没机械全得靠人力,20条鸡蛋粗的麻绳结在井架上,把600公斤重的铁盘拉向空中放下来;再拉上再放下,周而复始地进行。当时村里只10来个男人没外出,其余是100个妇女,每拉二三十次人就精疲力竭了。80岁的孙立成见人力不够也来拉,50多岁的刘新珍也来拉,拉了整4天,全村男女的胳膊腿都肿了,才把150米深处的部件取上来。孙长根提钻机挤坏了头;宋喜翠被铁板砸伤腿躺到了坑上。但是占元人没叫苦,钻杆又转动了。180毫米钻头钻至248米时,钻到了蓄水层。日夜3班整整7个月,深井打成了,每小时出水20吨。
    为解决占元村人、畜用水,省、市各级水利部门很关心,林州市农水股长牛宏卫巧次到占元村帮助解决   具体困难。深井总投资23万元,国家以工代娠13万元,群众每人集资50元,小麦150斤,村民建工队长李六山捐助11000元,孙文锁捐款10000元。
    占元村有水了,这是国家支援英雄故乡办成的一件大好事,这是英雄家乡的人民百折不挠,用汗水办成的一件大喜事。村干部村民们端着清凌凌的水,到占元的故居孙占元烈士纪念室里去,默默地望着烈士的遗像,不用说,那是在慰问英灵。40年前烈士从这块干渴的大山上走出去,40年后乡亲们终于有清水饮用了。这喜讯不仅传到了整个大南山、临淇镇、林州市,而且也传到了江苏省徐州。孙立兰回来了,孙立兰是孙占元唯一在世的亲妹妹,1996年已69岁。她8岁那年和占元哥哥一块逃荒到徐州,为活命给了当地一户人家。1994年林州烈士陵园为孙占元烈士塑像,纪念堂揭幕时,江泽民等中央领导题了词,孙立兰被邀请来参加了,自那以后她每年清明节到林州来一次,来看父老乡亲,来看那个她8岁后再没见过的哥哥的遗容。
    1996年清明节,孙立兰在烈士陵园参加过纪念孙占元烈士仪式后,是她一个人哭着走进占元村里的,她哭得很伤心,乡亲们对她说村里有水了,指给她机井在那里,端着清凌凌的水给她看,但是她不说话,眼泪还在滴。
199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