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纂史人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8-22 10:16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他退休了,但他手中的笔却退而未休。他热爱史志事业,善于把纷繁的历史捋成文章,有条不紊记下来,以留给后人。他主编的《红旗渠志》《林州市碑刻志》《林州市旅游志》《林州市教育志》《林州市城乡建设志》等五部志书,约七百余万字,为我市史志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我市原旅游局党组书记,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会员、林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宏民。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太行山下的纂史人。
  弥足珍贵的五部志书

  说起王宏民,我们不得不提起他的五部志书。
  1995年9月,《红旗渠志》印刷出版。这是我市第一部有关水利建设的专志。《红旗渠志》出版后,获得史界专家的好评,称该志是“当代新《禹贡》”,被河南省地方志协会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为后来荣获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有条红旗渠》《杨贵与红旗渠》等书的编辑出版和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的编播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编纂《红旗渠志》过程中,王宏民搜集到一些古今碑文。他发现,林州古今碑刻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当时寺庙的建立、宗教活动、官宦升迁、婚姻嫁娶、地震灾害、兴办水利、人民英雄抗击敌寇等内容。王宏民想,每通石碑展现的都是一幅不同的历史画面,如果按编年体的形式把这些碑刻编辑整理出来,就是一部地方简史,对于抢救和保护我市古今文物、发展旅游事业都是非常有益的。于是《林州现存古今碑刻集》(后被称为《林州市碑刻志》)在他的主导下产生了。
  《林州市旅游志》是一部林州旅游发展史,洋洋70余万字,内容浩瀚,贯通古今,对于宣传林州靓丽风光,发展林州旅游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州市城乡建设志》是一部城市建设专志,覆盖面广阔,年代追溯远,图文并茂,百余万字,打开了人们了解林州城乡发展的窗口,可称为一部林州城乡建设典籍,是“利及今世,泽被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市委书记-给城建志的题词是:“精神创造奇迹,城建书写历史。”这是对几年来城建工作的褒奖,也是对《林州市城乡建设志》的高度评价。
  《林州市教育志》是一部源远流长的林州教育史,是一幅雄伟壮观的变迁图,是一卷谈经论道的教育谱,是一座尊师重教的功德碑。

  乐此不疲的纂史人

  谈起自己主编的这五部志书,王宏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我就是想踏踏实实做点事情, 给后人留点有用的东西。”
  谁都知道,编史志是一项苦差事,不仅要搜集到详实的资料,还得整天在资料堆里“刨矿”,必须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能真正静下心来钻进去。
  为编写《林州市碑刻志》,王宏民和编辑人员一起走村串户,寻章觅句,逐字逐句抄录、校对,将碑文整理、筛选、注释,其中的辛苦只有身经此事的人能体会到。
  2002年冬,王宏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当时,我市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王宏民觉得自己对这一块的情况比较熟悉,资料掌握得比较完整,编纂《林州市旅游志》的想法由此产生。当时有一些好友劝他趁机找点营生赚点钱。也有人取笑说:都这把年纪了,还去彰显什么才识和学问?但人各有志,他迈入了这个门槛就拔不了腿,连吃饭走路都在想这桩心事。经过三年编纂,一部70余万字的林州旅游发展史终于编纂完成。王宏民心情激荡,做诗一首以记——日过中天步不休,旧戈重舞写春秋。花红柳绿浮眼过,字短诗长余韵留。醉眼影孤石琇捡,文山字海贝珠求。老牛奋蹄赶日月,喜见耕耘又一畴。
  2006年3月,住建局又聘请王宏民出任主编,编写《林州市城乡建设志》。王宏民一支笔统稿,一坐就是半天,坐久了腿脚浮肿起来,一按一个坑,血压增高,吃药也降不下来。当时患有严重失眠症的妻子又患了腰间盘突出,此时编纂志书正赶上了紧张阶段,他只好一边陪护妻子一边改稿子,星期天节假日接着干。2013年6月他突然因脑梗塞住进医院,不省人事,幸亏抢救及时,才没有酿成大的灾难。王宏民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想到这是一项惠及后人的事业,劳筋骨、苦心志,累得有意义。”
  采访结束时,谈到今后的打算,今年66岁的王宏民说:“明年是红旗渠通水五十周年,《红旗渠志》只写到1995年,已经又过去20年了,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计划再把《红旗渠志续》完成,作为向这一历史性节日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