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畔文苑】春柳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5-04-25 11:39  文章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
分享:

  小区门口是翠薇路,路旁种植着两排整整齐齐的柳树。每到春季,绿柳成荫,娉婷袅娜,不仅渲染了春色,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活力和生机。

  早春二月,雨水节气刚过,空气中还带着阵阵寒意,万物仍处于半醒半梦的状态,但那褐色的柳枝已开始泛黄。仔细观察,发现柳枝皮下的脉络中似乎隐藏着好些楚楚流动的青碧。时隔三五天,柳枝上萌生出许多淡黄的小米粒。小米粒交错成排,像孩童稚嫩的笔触,在白色的画卷上勾勒出最初的生命迹象。随着惊蛰的到来,米粒迅速膨胀,冒出好多嫩绿的小芽芽。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芽芽好似被赋予了魔法,转瞬间把泛黄的枝条染成了青绿色。一缕缕绿意爬上树梢,汇成一树树盎然的春意,把道路两旁装点得生机勃勃。

  阳春三月,是柳树蓬勃生长的时段,从路旁走过,侧耳能听到柳树抽条的声音。随着天气走暖,绿意日渐变浓,远远望去,道路两旁宛如扯起了两条绿色的绸带。微风吹拂,柳影婆娑,又像无数仙女撑着绿伞、穿着翠裙在翩翩起舞。走近树下,我惊奇地发现这里正在收藏春天。柳丝袅袅,好似台上少妇含笑凝眸,轻舞水袖;树身轻颤,又似阁楼淑女,妩媚娇娜,扭动腰肢。抬眼看去,湛蓝的天空染成了翠柳的底色,几朵白云在梢头悠闲地散步,千万条柳丝如瀑布泻下,垂成一幅幅翡翠帘幕。不经意间几缕柳丝撩拨起我的额头,酥酥的,柔柔的,我顿感满心胸荡起了春天的甜。踮起脚尖折下一束柳条,几串新叶马上夺去了我的眼神。叶片像春风剪出,细长秀美,绿得发亮。每片绿叶仿佛都在蘸着阳光写诗,一片片绿叶似乎又变成了一页页诗笺在我脑海飘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四五月份,柳树的雌株开花后结出果实,果实上长满绒毛,当果实成熟时,绒毛随着风力脱落,这便是柳絮。柳絮像雪花在空中四处飘飞。时而吻向小伙子的脸颊送以柔情,时而伏在姑娘们的肩头窃听私语,时而在孩子们的手中玩捉迷藏。累了时就蜷缩在青菜叶上打盹。只到夕阳为其镀上金边,才悠然地坠入泥土的怀抱。

  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唐代诗人杜甫曾在《腊日》中写到:“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在春寒料峭时,柳树就捷足先登,率先萌发。它用柳丝撩醒了春江的鸭群,用柳笛唤来了牛背上的牧童,用柳裙舞动清风,促使人们开始春耕。

  柳树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柔软而有韧性,适应性极强。无论在北国还是南疆,无论在高原还是平川,只要剪一段柳枝,扦插土里,就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柳树是美的化身。有柳绿才有花红,有柳暖才有花春。是柳叶描就了女人的秀眉,是柳枝舞出了姑娘的细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柳之人,亘古至今。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春秋时期柳下惠爱柳而改姓,从文学家以柳为题吟诗赋文,到书画家挥毫泼墨绘柳描春,无不彰显着人们对柳树的喜爱。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阳修在扬州掘土植柳,人称此树为“欧公柳”。明代蒲松龄在临泉泉边植柳,自称“柳泉居士”。现代画家丰子恺将自己的屋子取名“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把他的书房叫“寒柳堂”……

  柳树,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据说,早在远古时期,神农氏倡导农耕,因柳树遇春而发,示春将至,人们为不误农时,大量栽植柳树。由此在民间形成了好多传统习俗。

  踏春寻柳。从先秦时期人们就有了踏春寻柳的习惯,该习俗到唐宋时盛行。阳春三月,人们结伴到郊外原野春游,特意寻找发芽抽绿的柳树,欣赏其美姿。年轻人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帽子,戴在头上;孩子们折下柳段,做成柳笛。柳丝飘飘,柳笛声声,汇成了人与自然交融的新春乐章。

  折柳惜别。因为柳与“留”谐音,人们便把柳树作为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最佳载体。柳丝绵绵,象征情意绵绵,折柳相赠,以表恋恋不舍之情。同时,柳树枝繁叶茂,生命力极强,寓意远行亲友无论到达何处,都能兴旺发达,欣欣向荣。唐代张九龄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王之涣的“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就是折柳惜别的真实写照。

  插柳避邪。在过去,清明节被视为鬼节,人们常门上插柳避邪。另外,随着气温回升,害虫逐渐活跃。人们认为柳条有驱邪避疫的功能,所以到清明时在窗前门外插上柳条,祈祷家宅平安,家人安康。

  我爱柳树。柳树是一首优美的诗,抒写着人们向往春天的挚爱柔情;柳树是一幅生动的画,描绘着祖国山河的春和景明;柳树是一首动听的歌,讴歌着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我愿化作一缕春风,停栖在洒满阳光的柳树梢头;我愿做一棵春柳,扎根于堤岸路旁,静静地守候着岁月的流转与更迭,为人间春色增添一抹翠绿。

  作者:元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