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日,除春节外,好像就数端午内容丰富了。端午节的名称有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讲究很多。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朱砂酒等,各地风俗不同,形式也多种多样。
端午节的来源,有几种说法。
有人说与伍子胥有关。伍子胥含冤自刎而死,吴王夫差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生前大忠大勇,死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应该。
有人说是因为孝女曹娥。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她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曹娥小小年纪,能如此大慈大孝,世人纪而念之,应该。
而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一生忠君爱国,却屡遭排挤,终被放逐。他怀国感时,于五月五日一跃投入汨罗江。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至洞庭湖,但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常常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为免鱼虾糟蹋屈原尸体,人们又纷纷拿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以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超群才气,把这节日算在老夫子头上,应该!
端午节,我又想到了老舍。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中惨遭迫害,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老舍和屈原颇多相似之处:都是文人,还都是一流文人;都具有民族自尊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还都很强烈很炽热;都是含冤而死,还都是跳水而死。也许在他们眼里,水是最清洁的,最能包容一切的。所谓松竹气节,云水胸怀,正是有骨气的文人写照。
老舍与端午有缘。抗战时期,他首倡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并发出了《诗人节宣言》。1942年,老舍与友人同过诗人节,写了一首《端午》诗: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端午节,诗人节,端午写诗,诗写端午,堪称一绝。作者的笔下,老百姓的困穷,文人的艰难,跃然纸上,读来感慨万端。
我还想起了白娘子端午吃雄黄酒的故事,巧的是就发生在我们家乡附近。据史学家探源考证,《白蛇传》的发源地,是一千多年前北宋时期古相州所辖的汤阴,现为鹤壁市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许家沟现存的金山寺、白蛇洞、雷峰塔遗址等,曾演绎出盗仙草、水漫金山、被压雷峰塔的一段不朽传奇。雷峰塔最终倒掉了,而因教唆许仙而惹出事端的法海,为躲避上天惩罚,最终躲到了螃蟹壳里,也是活该。
我们北方的端午节,历来要吃糖糕、菜角的,近来才兴起了粽子。而艾草一定要在端午节的中午采割悬挂,效果最好。但愿这些有益的风俗和传统美德,代代沿袭,发扬光大;但愿我们的生活愈来愈好,充满阳光。
端午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