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永在 红旗渠通水60周年】丰碑永矗红旗渠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5-04-25 10:42  文章来源: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

  4月的南太行,山色染绿,如银蛇般蜿蜒的红旗渠,在巍峨山壁上勾勒出壮丽弧线。

  60年前,10万林县人民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迈,前赴后继,在千仞绝壁间开凿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今年是红旗渠正式通水60周年,正值各地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记者一行走一线、进基层,探渠源、问民情,沿渠采访,了解红旗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触摸红旗渠精神的时代脉动,接受红旗渠精神再洗礼。

  沿红旗渠追寻红旗渠精神

  进入4月,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崔家庄村,操着不同地方口音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接踵而来,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到红旗渠源头拍照打卡,留下难忘的瞬间。

  自然风光秀丽的崔家庄村,是红旗渠源头标志性工程渠首枢纽所在地。被誉为红旗渠“母亲河”的浊漳河,在这里为红旗渠提供了奔流不息的源泉。

  4月10日,记者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前往红旗渠源。一路上,青红石垒砌的红旗渠在峭壁上若隐若现。下午4时30分,记者通过横跨在浊漳河上的大桥,抵达浊漳河右岸的崔家庄,红旗渠引水隧洞就在村头,清澈甘洌的漳河水从这里入洞,穿过一段暗渠,再经过两道节制闸门,开始向河南林州奔流。

  引水隧洞洞口上方的“军民共建红旗渠技改工程纪念碑”静静矗立,与奔流的漳河水一道,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里蕴含了10万名红旗渠建设者10年岁月的无悔奉献,是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1959年,林县遭遇历史罕见大旱,全县550个村庄有307个断水。为彻底解决困厄林县的最大难题——缺水问题,林县县委决定在太行山修建引漳入林工程,从山西平顺浊漳河跨省引水到林县。时任县委书记的杨贵带着技术员徒步1200公里勘测选址,最终在浊漳河右岸崔家庄村头选定渠首位置。

  时值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林县财政困难到连修渠买炸药、钢钎等大件物料的钱都不够。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林县人民不等不靠,1960年2月11日,首批3.7万名林县儿女,肩扛铁锹、推着独轮车,浩浩荡荡开进太行山。在长达10年漫长岁月里,10万双手用一锤一钎,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终于修成主支渠总长达1500多公里,举世震撼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修渠挖出的土石方,若垒成高3米、宽2米的“长城”,其长度足以连接哈尔滨和广州。

  在6800多万元的红旗渠总投资中,超过85%来自地方和群众自筹,林州人民一分钱掰成几瓣花,没钱再想办法,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者沿渠而下到达分水岭的红旗渠纪念馆,一面墙壁上端端正正镌刻着每一位修渠牺牲者的名字和牺牲时的年龄:吴祖太,27岁,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李茂德,46岁,姚村公社北陵阳;白云祥,25岁,临淇公社郭家屯……81名牺牲者中,有民工,也有干部。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7岁。

  今年76岁的张买江是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之一,被誉为“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他父亲张运仁的名字也刻在这面墙上。

  1960年,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在修渠一线为保护工友不幸牺牲。第二年,母亲赵翠英就把张买江领到红旗渠工地上,擦干泪对他说:“孩子,恁爹没有把渠修到底,你一定要把水给我引回家。带不回来水,恁就别回家!”13岁的张买江由此成为红旗渠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这一干就是9年,直到红旗渠工程建成通水。

  “只要有股劲,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再多的问题都能解决。”如今,张买江还常常站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讲台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红旗渠的故事,传承红旗渠精神。

  新时代护渠人守护更美红旗渠

  红旗渠畔的林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进入新时代,红旗渠护渠员以初心勾线、匠心施彩,担起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任。

  4月11日一大早,记者来到红旗渠十大工程之一的空心坝。这里几乎没有像样的路,需要爬上高高的石墙才能看到坝的全貌。

  红旗渠水通过空心坝,顺着山势从白家庄村中穿过。9时许,护渠员老白背起手动喷雾器登上红旗渠。“渠上长了杂草得及时清除,不能让它们伤了咱们的生命渠。”老白一边跟山上人家的邻居打招呼,一边仔细给渠坝和护坡喷洒除草剂。他每天都要在自己管辖的渠段徒步三四公里,守护红旗渠安澜。

  白家庄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小山村。抗战时期,这里曾驻有八路军的后方医院,村里的妇女组成战时救护队和担架队,于战火硝烟中抢救了大批八路军伤员。

  今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在这里交融,成为白家庄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

  同行的林州市总工会的同志告诉记者,像老白这样的护渠员,目前有几百人,他们一茬接一茬,一代传一代,从没有中断过,他们守渠护渠的精神也早已成为红旗渠精神的一部分。

  当天,在地处偏僻的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合涧管理所,所长张学义也在忙碌着清理打捞渠道内的杂草、漂浮物等,确保水流通畅。在距此不远处便是红旗渠一干渠与英雄渠交汇处——红旗渠十大工程之一“红英汇流”。

  张学义是个“渠三代”,日复一日地坚守在护渠一线,至今已有18年。时间长了,他也越来越像他的父亲张买江一样倔强。

  张买江常对张学义念叨:“恁爷没把渠修成,恁爹接着修,修成了,你可得把这渠守好了、护好了。”而张学义最初在机关单位工作,对于父亲经常念叨的这些话并不能理解。后来,他到青年洞景区工作,一位80多岁的老红军在青年洞洞口老泪纵横说出的一番话,让他真切懂得了父辈的牺牲精神。

  “这位老红军说,‘我们在战场保家卫国,这红旗渠是10万群众战天斗地的战场啊!’”张学义说,当时他劝慰老红军保重身体,老红军得知他是“渠三代”,一把拉住他,称赞他的父辈是“英雄”。那一刻,张学义对父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没多久,张学义通过选拔,正式成为一名护渠员。“红旗渠牵着俺爹的心。他上岁数了,我得替他护好渠。”他说,当护渠员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走进村里,走在渠上,群众见了自己能“竖起大拇指”。

  2016年7月19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林州。19时许,守在渠上的张学义等人发现一处山体滑坡堵塞了渠道,威胁渠下三井村800多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张学义第一时间通知三井村村干部尽快组织群众转移安置,紧接着又电话通知工作人员操控闸门,降低水位,疏通渠道。6个多小时后,险情终被排除。

  第二天,天刚刚亮,三井村的群众就拎着花生、李子前来感谢。“那天,乡亲们那份朴素的感情把我感动哭了。我感觉自己做的可值,你把群众放到心上,群众就会把你举过头顶。”张学义的眼圈泛红了。

  与山共峻极,与水同流长,红旗渠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在红旗渠纪念馆广场,今年3月亮相的长达102米的巨幅画卷《红旗渠水绕太行》,每天都在吸引大量游客驻足观赏。

  这幅画作出自红旗渠护渠员原永林之手。他用饱含深情的画笔,融入对红旗渠的热爱与敬意,历经5年创作出了以红旗渠十大工程为题材的百米长卷,既是向红旗渠通水60周年献礼,更深刻展现了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赓续。

  林州市总工会的同志告诉记者,原永林也是“渠三代”,他的爷爷修过红旗渠,父亲守护过红旗渠。1988年高中毕业后,他也成了一名护渠人。

  从分水岭管理所到回山角管理所石界管理段,是原永林坚守的岗位。30多年来,他保障红旗渠安全、为沿渠村庄供水,在工作之余,热爱绘画的他还将对红旗渠的深厚情感转化为一幅幅动人画作,被当地人称为“红旗渠上的画家”。

  在百米画卷创作中,原永林以细腻笔触,精心描绘每一处细节:渠壁石块纹理,诉说着当年建设者们的辛勤汗水与艰难付出;奔腾水流,奏响一曲激昂的奋斗乐章;沿线青年洞、分水闸、空心坝等标志性工程,在他笔下栩栩如生,重现了红旗渠工程的雄伟与精巧。

  “红旗渠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希望通过画笔展现它的壮美,让更多人了解红旗渠背后蕴含的伟大精神。”原永林说。

  触摸红旗渠精神的时代脉动

  林州市的大街小巷、厂房车间,随处可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16字红旗渠精神,这是林州人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动力。

  4月的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轰鸣与键盘敲击声交织,传统工业重镇正焕发新活力。从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崛起,林州人用敢闯敢干的劲头和登高望远的气魄,一次次踩准时代发展的鼓点。

  河南凤宝特钢有限公司的成长史,是林州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这家全国民营制造业500强企业的创始人是李广元,他也是红旗渠建设者,曾在红旗渠建设工地上打铁造工具。他带领村民从一间铁匠铺起步,历经三次成功转型,将企业打造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年初,凤宝特钢旗下凤宝管业捷报频传:2月3日,特大特厚精密高端装备专用钢管项目开工;3月初,公司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平台为我们攻克‘卡脖子’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公司总经理肖永忠说。

  今年3月底,德国无缝钢管技术专家佩勒博士到访凤宝管业,双方就自动化测厚技术达成合作意向。肖永忠说:“未来这项技术产业化后,将为全球钢管行业提供‘中国方案’。

  ”如果说凤宝特钢代表传统产业的升级,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则在新材料领域开辟了新赛道。

  “起步,与世界同步。”记者在光远新材无尘车间看到,电子级玻纤单丝细如发丝,高速织机每分钟吞吐千米纱线,40台设备仅需一名工人监控。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志伟坦言创业的艰辛:“没人才、没市场,但再难能比修红旗渠难?”

  凭借攻克100多项工艺难关,光远新材研发出5G通信关键材料——超低损耗低介电电子布,市场占有率居行业首位。从“两眼一抹黑”到“微米级突破”,这家企业用10年时间跻身全球高端供应链。

  勤劳智慧的林州人民不但善于同石头打交道,更敢于向新技术、新产业要效益。

  如今的林州,新质生产力正加速成长。凤宝管业、光远新材、嘉隆新材料等企业形成产业集群,2024年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7.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7%。红旗渠经开区更入选河南省转型升级试点开发区。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新时代的林州人民正以实干开创美好未来,用奋斗创造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