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闪耀在太行山上 —追记河南林州市柏尖沟村党支部书记许东仓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06-04-17 11:23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

  位于豫西北的安阳林州市是个英雄辈出的地方。40余年前,林州人民以气吞山河的气概,一举创造了人间奇迹————红旗渠,杨贵、任羊成等英模人物无不令人肃然起敬。今天,一个光荣的名字再次闪耀在太行山上,他就是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集体,从不向恶劣自然条件低头,带领山民们艰苦奋斗22年,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原林州市原康镇柏尖沟村党支部书记许东仓。
  柏尖沟村位于林州南部深山区,海拔900多米,1059口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24个自然村,过去的柏尖沟村“一山九垴十八沟三十六面坡”。穷山恶水,土薄石厚,行路难,吃水难,致富难,一个穷字压得全村群众喘不过气来。
  贫穷煎熬着许东仓的心,1984年,高中毕业、当过教师、做过电工、领办过企业、20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许东仓,在群众寄予厚望的目光中,挑起了柏尖沟村党支部书记这副重担。

  “路再也不能这样走下去”
  柏尖沟村地处深山,条条山路,蜿蜒曲折,崎岖难行,说起路,任何一个柏尖沟人都能讲一段心酸的往事。一位村民盖房从山外买来水泥,然而当车把货送到半路时,司机见路实在难行,说啥也不去了,硬是把水泥卸在了半路上。
  “路再也不能这样走下去了!”许东仓下定决心要修路。1993年的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许东仓带着全村400多名劳力上了山。许东仓每天天不亮便第一个上山,晚上收工点炮,危险性最大,许东仓总是让乡亲们先下山,然后自己点炮,把危险留给自己。84天过去了,一条长4000多米、宽8米的盘山路出现在柏尖山的悬崖峭壁上。
  路修成了,但许东仓想得更高,2002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山区道路硬化,许东仓决心要让乡亲们像城里人一样走上干干净净的水泥路。
  修路180万元的资金缺口,对柏尖沟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他们没有水泥自己筹,没有沙子到外村去借。山区缺水,修建水泥路用水是个大困难,当路修到碓臼沟时,水源必须从2公里外的另一个山梁上引来,老许便和村委一班人扛上胶管连翻过三道山梁,荒山无路荆棘丛生,大家也不知被绊倒多少回,而此时许东仓已是60多岁的人了,当他们把水引到施工现场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时。回到村委会,许东仓累倒在沙发上,村医生给他输上液并嘱咐他在家休息两天,谁知天一亮,许东仓拔下针头又上了山。
  修建水泥路得到了乡亲们极大的拥护。修路期间,身患重病的李伏山老人告诉家人:“这辈子我可能走不上水泥路了,什么时候路修好了,你们要把我的棺材在这水泥路上放一放,我也就死而心安了。”一名叫侯金昌的村民在临去世时最后一句话竟是问他的亲人们:“路修到哪里了?”通车那天,全村群众敲锣打鼓,到处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多年的吃水困难同样困扰着柏尖沟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了吃水,村民们要到8里外挑水吃。为解决吃水问题,许东仓带领群众大打旱井水窖。水窖打好了,但群众还是得挑水吃,山里的路不好走,一不小心连人带桶从山坡上摔下来是常有的事。看到这种情况,许东仓坐不住了,经过几个昼夜的冥思苦想,他投资2800多元在自家高处的山坡上打了一个水窖,利用自然落差安装了水管,发明了柏尖沟村独特的“土自来水”。他的发明创造大大鼓舞了群众的热情,十几年来,柏尖沟村群众打旱井水窖,从未间断过。目前全村旱井、水窖已有1368眼,达到了人均蓄水30方,群众不仅吃上了自来水,还利用多余蓄水发展畜牧养殖业。

“百姓不富我心不安”
  2003年,国家号召山区退耕还林,许东仓认为这非常切合山区的发展,便全力以赴动员乡民们种植经济林,但村民们祖祖辈辈种惯了粮食,对种树持怀疑态度:改了几千年的老皇历,种树行吗?许东仓便把村干部分成两组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今年58岁的赵宝州有着8亩退耕还林地,当初对退耕还林抵触情绪最大,许东仓便先后7次登门找他算经济账,还自己掏出1000元钱借给老赵买来药材种子。这一年,全村共建成500亩精品核桃园,200亩花椒杂果林,退耕还林面积达到700亩。许东仓还抓住这一机遇,动员全村村民绿化荒山。今天的柏尖沟村6500亩荒山得到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村民们林间间作中药材亩收益达到1000元,是原来种粮食的2倍。而当初坚决反对退耕还林的赵宝州老汉,2004年仅卖药材便收入4500多元。赵老汉激动得逢人便说:“是许支书让俺走上了致富路啊!”
  柏尖沟村原来的小学年久失修,每逢雨天,孩子们就在地上放几块石头,像过河一样踩着走,雨再大一点,学校就得停课放假。许东仓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说:“孩子是咱山区的希望,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盖个好学校。”为筹足资金,他带头捐款;为节省每一分钱,他压缩了村两委的一切开支,并亲自设计了图纸,带领施工队,崩山凿石,硬是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平地。1990年,一幢投资18万元的两层标准教学楼终于建成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活蹦乱跳的身影,老许满意地笑了。
  凡是号召群众做的事,许东仓都要带头先干,并要干出样子来,让群众心服口服地跟着干。2005年春天,为了让群众用上清洁能源,他动员群众利用上级优惠政策,大建沼气池。为了发挥示范作用,许东仓带领村两委干部把村委会的厕所改成了沼气池,接着又带头在自己家里修建了沼气池。他对村委会成员说:“我先打好用上了,让群众来看看它的好处,不用多动员,他们就愿意打了。”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个月内就发展到了80多家。麦收后,全村新打沼气池达到了150多个,柏尖沟村沼气入户率从零一下子达到了50%,群众高兴地说:“咱再也不用做一顿饭弄一脸黑了,手一拧就能做饭,跟城里人没啥两样。”
  发展山区经济,让群众过上富裕日子,是许东仓想得最多的事。近年来,原康镇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柏尖沟村有些群众也想搞养殖,但山里人想干点事实在太难了,许东仓知道后,一家家,一次次地帮他们协调土地,筹集贷款,帮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建起了养殖场。目前,柏尖沟村养殖户已发展到了23家,这些养殖户户均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率先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图 这是一位观众在许东仓纪念馆参观(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他活着,是一面旗帜
  许东仓任党支部书记22年来,帮助群众办了多少好事,有多少群众受到过他的多少资助,他早记不清了。然而,柏尖沟村的父老乡亲却永远不会忘记。
  讲起许东仓,老乡们有一肚子的感动。
  今年67岁的李志兴,1984年患坐骨神经痛,发作时躺在床上不能动。许东仓知道后,到卫生所买了5天的药,给他送到了家。2002年,村里硬化道路,李志兴夜里负责在工地上看守水泥,许东仓见他睡地铺,怕他受凉后旧病复发,便让村委会给他买了顶帐篷和小床……
  今年60岁的康先花,13年前做了大手术,3年住了两次院,丈夫又患偏瘫,家里债务累累。许东仓知道后,二话没说,买了4双软底鞋和两袋大米,还送去了300元钱……
  去年夏天,几场大雨后,许东仓家的南屋开始漏雨。那是儿子结婚时要住的房子。妻子堂花催他修一下,可他心里牵挂着村里77岁的孤寡老人许月芹,连日降雨,她家里的两间房子漏了没有?许东仓忘了妻子交办的事儿,冒雨冲出家门。妻子在家左等右等,不见许东仓踪影。无奈,她只好挑起担子,冒雨上山挑了两担泥,自己爬上房顶修补。许东仓80多岁的老母亲看到儿媳一人在房顶上忙碌,便拄着拐杖,蹲在地上一把一把地往房上送泥。房修好了,婆媳俩已是泥人一般……
  许东仓一生清贫。他时常说:作为一名村支书,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凡事得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得做好;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为了给村里节约宝贵的资金,外出跑项目时,他总是吃地摊饭,住亲戚家,很少住宾馆。2002年,施工队的同志想趁修路时把他家门前的几米土路硬化一下,模型板都搭好了,可他二话没说就把模型板拆掉了。直到现在,他家门前还是一条土路。
  许东仓领办村罐头厂4年,上缴村里50多万利润,又当了22年村支书,而在去世的时候,只给他的家人留下了200块钱,他们家四世同堂至今还住在20年前盖的旧房子里。

  他倒下,却竖起一座丰碑
  2003年10月,由于劳累过度,许东仓常常感觉到胸部疼痛,家人和同志们便劝他去医院检查,他却说:“我工作忙,等等再说吧。”
  2005年2月的一天,许东仓到安阳跑资金,顺便到林州市人民医院做了一次身体检查。半年多来,他感到自己胸口憋闷和疼痛越来越厉害,脸色也没有了往日的红润。经检查,医生告诉他身体状况已非常危险,决不可劳累。
  在他去世前给镇党委书记申路平的信中写道:“我猛地感到我为党工作的时间已有限,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才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
  2005年7月,林州移动公司要在柏尖沟山顶修建一座大型信号发射塔,需要村里帮助。他立即组织群众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发射塔建在高高的山顶上,一段段塔身和一箱箱器材要运到山顶,几十根电线杆要靠人力一根根地栽到山坡上,这是一场非常艰苦的劳动。7月20日中午,许东仓感到心口疼痛,他只吃了两片救心丸,靠在沙发上休息了片刻,下午便又和大家一起上了山。晚上9点多,许东仓刚回家就感觉到胸部剧烈的疼痛,他的儿子见状急忙拨打了“120”,但一切都已经晚了……21日0时40分许东仓停止了呼吸。
 许东仓走了,他的一生无愧于柏尖沟的群众,更无愧于党,无愧于巍巍太行。他活着,是一面旗帜;他倒下,却竖起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