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枣木印 刻的是诚信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3-12 08:52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这枚枣木印章是信誉,是牌子,也是持印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3月11日上午,在姚村镇李家岗村李松山家中,当李松山的父亲李满成拿出一枚枣木印章时,在场的人议论纷纷。
  这是一枚什么印章?印章的主人又是谁?在这枚印章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偶然发现

  李松山今年50岁,近年来他热心于李家族谱的修编。“这枚印章是我哥哥去年2月在我四叔家一个老桌子的抽屉里发现的。拿出来给我父亲看,我父亲才说这是我爷爷李保殿的。”2014年3月11日,本报《走遍林州》栏目组记者来到李家岗村时,李松山向记者讲述了这枚枣木印章的发现经过。
  这枚枣木印章,长9.5公分、宽7.5公分、厚2.5公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印章的最上方横刻着两行字:上一行两个字:林县;下一行三个字:李家岗;两行字的下方竖刻着三行字:左边是“自造风匣”,右边是“包管来回”,中间是“李保殿”。将印章醮上墨水,印在纸上,字迹清晰可辨。
  李松山的父亲李满成说:“这是我父亲李保殿的。他过去是个木匠,专门做风匣(风箱),每卖出一个他都要在风匣上盖上印,告诉人家做风匣的是谁,如果以后发现风匣在使用时有啥问题,他负责维修。”
  当发现这枚枣木印章时,李满成说这是先人的遗物,要李松山弟兄好好保存。

传奇木匠

  李松山的爷爷李保殿早年是李家岗一带有名的木匠。上世纪初,年少时的李保殿为生计所迫,随本族人到山西汾阳学习木工手艺。后来,由于父母年龄大了,自己的孩子多了,便从山西返回老家。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李家岗一带,有不少人为糊口常到山西、河北去当铁匠。当铁匠必须有风箱(林州人称为风匣)。返回老家的李保殿有木匠手艺,便在农闲时节做风匣,以此补贴家用。
  李保殿一开始就非常注重风匣的质量。因为做风匣的人不少,如果质量不过硬肯定卖不出去。为此,他从木料的挑选再到木板的晾晒、薰烤,每一环节都要求很严。做成后,他都要多次试用,发现问题及时完善。为与其他人做的区别开来,聪明的他专门找了一块枣木板,刻了一枚印章,每卖出去一个就盖上这枚印。一来使自己的风匣有特殊标志,二来让使用者知道,出了问题他一定负责维修。
  “在我的印象里,从没有一家找我父亲维修的。老听人说,李保殿的风匣省力耐用还有风。”79岁的李满成回忆说。
  1944年,林北县政府搬到李家岗。受革命影响,李保殿担负起送情报的任务。“农闲时我父亲走乡串户做木匠活,身份特殊,送情报不容易被发现。”李满成老人10岁时曾跟父亲到任村送过情报,当有人盘问时,李保殿就指着孩子说去孩子的姥姥家干活。其实李满成的姥姥家根本就不是任村的。
  有时,李保殿和村里的党员忙于组织村里的群众纺花、织布,就让其妻子把信塞进头发里盘在脑后,完成情报传递。
  1950年,55岁的李保殿因病去世。

仅存遗物

  李保殿去世后,他的七个子女还有六个未成家,生活异常艰苦。无奈,李保殿的大儿子做主,卖掉了二兄弟换了两斗米维持生活。
  60多年过去了,李保殿留给后人的只有这一枚枣木印章。“我爷爷做工匠的工具,我们小时候还玩过,现在都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李松山说。
  “知道了不少故事,我觉得这枚印章太珍贵了,我们弟兄和几个子侄都是做生意的,我们一定好好保存。因为这不是一枚普通印章,它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信。这是做人、经商的本分。”自发现这枚印章后,李松山弟兄就下决心要把它珍藏起来。他们觉得光自己受教育还不够,还应该让子孙牢记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