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小米铭党恩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干部用一升小米救了元老三夫妻的命。46年后,元老三临终时留下遗言,要把这一升小米的故事刻在碑上,要把党的恩情代代相传。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漳河岸边的任村镇盘阳村。
7月1日是党的生日,元老三的儿子元国林带着家人到父亲坟上祭奠。他向儿孙们一字一句地念着碑文:“少壮时连年灾乱,公凭其质,并感党恩,顽强度荒,幸免饿殍……”这块墓碑铭刻着这一家几代人对党的恩情,当地百姓把这块墓碑称作“党恩碑”。
一升小米救人命
“没有党就没有我们一家人的今天,我们不能忘本。过去我老是跟儿子、侄儿讲,现在我讲给孙女、孙子们听。我们家会把党的恩情一直铭记下去!”元国林提起一升小米的故事仍激动不已。
1942年,林县、涉县一带遭遇持续特大旱灾,秋粮绝收,导致严重灾荒。其间又有日伪军的扫荡,天灾人祸一起袭来,广大人民的生活犹如雪上加霜。
盘阳村贫苦农民元老三(年轻时叫元三儿),年前刚娶过媳妇。因为弟兄多,家里没有粮食下锅,父母就给他们分了家,而且分家时一人只给了一只碗,让各家想各家的法儿。没有了粮食的元老三夫妇,为了活命,不得不靠吃树叶和白坩土果腹充饥。没几天下来,就饿得面黄肌瘦,继而满身浮肿。
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当时的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于10月25日发布了关于拯救灾民的七条布告,号召全县各公益事业人士节约济灾,拯救广大饥民。时任林北县一区区长的段明华当天下乡了解灾情,布置生产自救工作。
段明华带着几个人顺着村里大庙前的胡同往前走,忽然发现了倚靠着门墩蜷坐在自家门楼前的元老三,他问:“老乡,你在这儿坐着弄啥哩?”“我在这儿等死哩!”元老三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他后来得知眼前站着的是段区长,是民主政府里的“官儿”,就含着泪向段区长倾诉了自己缺粮断炊将要饿死的悲惨遭遇。
段区长当场记录了元三儿的个人信息,并交代随行的工作人员给元三儿送来一升小米。段区长说:“老乡,你不用害怕,有民主政府在,不会叫饿死一个人!你吃了米就到西山砍柴去。”
第二天一早,元老三用段区长给的小米做饭,吃了一顿小米干饭,然后就拿着斧头上山砍柴去了。当天他背着柴到任村赶集,用一担柴换到了二升小米,如此这般地一连半个多月,家里竟然有了一斗小米的积蓄。段区长教给他的生产自救办法,不仅使他躲过了一死,还使全家度过了灾荒。
党的恩情永不忘
从那时起一直到73岁去世,元老三都没有忘记那一升小米,没有忘记段区长,没有忘记共产党的救命之恩。
1965年,已调任河南省教育厅工作的段明华来林县参观红旗渠。当他路过盘阳村时,专门进村来看看自己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时隔20多年,他仍然记得元三儿的事。当他寻到大庙前时,正好碰上元老三老伴李氏抱柴禾回来。当得知眼前人正是段区长时,李氏激动的不得了:“原来是救命恩人到了,叫俺咋个儿谢你哩!那一年闹灾荒,要不是段区长您给的那一升米,我们全家早都饿死了……”段区长笑着说:“大嫂,那是抗日民主政府救了你们,是共产党救了你们……”
1988年,重病在床的元老三,反复叮嘱孩子元国林和元月林:“我死后,你们要是在坟前给我立碑, 一定不要忘了把共产党救我的命这件事写上……”
1991年,元老三的两个儿子给父母立墓碑时,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也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在碑石上特意刻下了“并感党恩”“幸免饿殍”几句话。
又是20多年过去了,元老三的子女都已子孙满堂,成了一个20多口人的大家庭。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元国林和大儿子投资100多万,在村边228省道旁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厂,二儿子在公路边开起了农家旅游宾馆。元月林的儿子随着出国劳务大军在非洲打工三四年,每年给家里寄回十几万元,凭着勤劳和智慧,走上了富裕道路。
“要不是党和政府,要不是那一升小米,哪还会有你们,党的恩情要永远记着。”父亲的话一直在耳边回荡,元国林说:“党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我们会把这个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会把党的恩情永远铭记。” (郭荣 申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