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
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豫农文〔2023〕287号)精神,按照《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农文〔2023〕314号)要求及《安阳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3年安阳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2023年中央财政继续通过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给予支持。为做好项目实施,推进政策落细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等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组织引导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履行好促转化、推技术、做示范等公益性职能,引导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发展,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方法,集成组装先进技术模式,由点及线到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模式,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提供坚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聚焦重点,服务大局。着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油作物,打造技术集成创新平台,筛选推广适宜品种,形成综合技术解决方案,落实大豆玉米等推技术提单产技术要求。(二)坚持目标导向,分块实施。完善技术推广服务配套设施设备,加大力度培育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促进基层农技人员更好履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壮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力量,鼓励拓展服务领域,提供个性化、全流程、高质量农业科技服务。以助力产业发展为导向,在有需要的地方继续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招募一批关键时刻顶得上、技术服务有特长的特聘农技员(含特聘防疫员、家畜繁殖员)。
三、年度目标
全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支撑服务“三农”中心工作作用持续增强,在粮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生猪稳产保供、农药残留治理、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成效突出。推介一批主导品种,推广16项农业主推技术,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全市遴选100名基层农技指导员,对全市1/3以上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培育6名业务精通、服务优良的县域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招募20名特聘农技员(防疫员),建设3个科技示范基地,培育40名科技示范主体。
四、重点任务
(一)做实稳产保供科技服务
1.促进大豆先进适用技术集成落地。强化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作用,贯通农业科研、推广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主要依托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地市农科院所、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落实高油高产品种筛选、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普及等应用任务。
2.强化稳产保供任务技术服务支撑。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要求,坚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推介制度。围绕稳粮保供等重点任务,结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年度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省市县三级联动遴选发布年度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健全技术服务协作机制。聚力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特聘农技员组成的县域农技推广服务团队建设,实行技术服务首席专家负责制,制定易懂好用的技术操作规范;实行农技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度,每个农技指导员负责指导6个左右行政村,健全“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推广责任机制和“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链式推广服务机制,加快先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3.加强先进技术试验示范落地应用。一是高标塑造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增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能力。结合县域农情实际,加强行业统筹协调,建设3个长期稳定、作用突出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基地建设有明确年度任务,健全管理档案,基地制定品种展示和技术示范实施方案。每个示范基地按照标准竖立“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牌,标明示范内容、技术负责人、实施单位等信息。聚焦粮油椒等主要农作物和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加强农机农艺融合集成应用展示示范,加快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方案。二是精准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培育和考核激励机制,按照“选好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原则,遴选示范作用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乡土专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作为示范主体;完善农技指导员对口精准指导服务机制,每个区域站对接服务不少于1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通过指导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示范主体学习应用配套集成、简单易学的实用技术,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新型农机具,提升其科学种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将示范主体打造成主推技术应用的主力军、“永久牌”农技服务专家队伍。三是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支撑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聚力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特聘农技员组成的县域农技推广服务团队建设,健全“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推广责任机制和“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链式推广服务机制,实行技术服务首席专家负责制,每个农技指导员负责指导6个左右行政村,加快先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做好农业防灾救灾减灾技术指导服务,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二)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1.提升农技推广队伍能力素质。一是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制度机制。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农技推广人才培训规划、课程体系和师资库建设,遴选省内外实训基地,利用线上培训“云学”平台,构建省级示范培训、市县实地培训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训相融合培训模式,灵活运用理论教学、现场实训、案例讲解、论坛交流等培训方式,优化农技人员能力素质提升路径,提高农技人员培训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二是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行动。聚焦县域农技推广服务团队能力提升,完成全市1/3以上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参加省级县域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组织全县农技指导员培训,统一组织连续不少于5天的脱产业务培训;开展不少于 5 天的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其中实训课程不少于 3天。支持农技推广体系与国家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等金融机构合作,强化金融知识培训,提升融资服务能力。三是完善农技人员绩效评价机制。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完善以工作实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推动收入分配与绩效评价结果紧密挂钩,对长期扎根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绩效激励等方面予以倾斜。
2.优化特聘农技员队伍管理。
制定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实施指导意见,不断规范特聘农技员管理,核定招募计划、规范招募程序、完善续聘管理,将“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等逐步吸纳为农技推广服务重要力量。特聘计划要完善遴选办法、规范购买服务协议,明确服务内容,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考核管理,实行稳定聘任与动态调整相结合,优先续聘考核优秀人员。做好特聘农技员信息化管理服务,完善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特聘农技员服务管理,广泛宣传特聘农技员优秀典型。
(三)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发展
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等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生产管护、存储加工等全程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牵头建设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引导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主体规范作业标准,特别是农机手技术服务标准等,集成综合技术方案,不断提高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投入品精量施用等科技服务水平。发挥涉农科研院校在人才、成果、平台等方面优势,开展星级农技推广区域站与科技小院联建试点,加强农技推广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四)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1.优化县域农业科技服务。探索县域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发挥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对科技特派团帮扶工作的承接作用, 开展农技人员培训、特聘农技员招募、先进技术示范展示等工作。
2.深化农技推广模式研究。坚持“一主多元”“一性三化”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原则,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突出应用导向,着眼服务效能提升,大兴调查研究。围绕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服务功能、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高站位、宽视野、多路径总结研究农技推广主体作用发挥、农技推广平台载体建设、农技推广制度机制创设等方面经验得失,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技服务模式,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五)提高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
1.全力推进线上推广服务。持续普及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使用。围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重要农时和防灾减灾技术服务等重点任务,引导农技人员、科研专家、特聘农技员等使用“中国农技推广”、手机APP等信息平台开展线上业务培训与指导服务。优化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技术问答、农情预测预警、市场信息分析等多种类型服务,将农技人员平台问答情况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轻简化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农技推广”向纵深发展。
2.强化平台应用与管理。继续将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作为项目推进实施、绩效管理、经费安排的重要支撑,加强工作动态、文件材料、能力提升、主推技术、主体培育和示范基地等内容的数据填报和更新工作。探索推进农技员、特聘农技员注册及核准机制,全面拓宽平台的覆盖面和使用率。
五、项目资金安排和支持内容
(一)实施范围。在保持实施范围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资金分配与往年政策执行相衔接,体现绩效目标结果导向,向重大政策、重要部署、重点任务倾斜。
(二)支持内容。1.农技人员推广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产生的交通费、误餐费、通讯(流量)费等;聘请技术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所产生的劳务费、交通费等。服务补助按照当地有关差旅补助标准执行。该项支出不得超过项目资金总额的35%。2.特聘农技员服务补助。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项目县,特聘农技员补助资金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原则上特聘农技员服务补助不超过3万元/人/年。3.农业科技示范展示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示范主体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所需的物资投入以及培训观摩活动所需费用。该项支出不得低于项目资金总额的25%。4.农技人员能力素质提升补助。主要用于基层农技人员线上线下培训,包括教师授课费、教材费、场地费、食宿费、交通费等。该项支出不超过项目资金总额的30%。5.信息化服务建设补助。主要用于科研教学人员、基层农技人员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情信息咨询、技术科普、培训视频制作等信息化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所需的费用。该项支出不得超过项目资金总额的5%。6.其他补助。主要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料印刷、制度建设、宣传报道、绩效考评等相关费用。该项支出不得超过项目资金总额的5%。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实施。充分认识农技推广体系在促进粮油作物稳产增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紧紧围绕2023年项目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实施方案,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推动相关政策衔接配套,定期开展项目调度,准确掌握执行进度,及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规范农技推广工作制度,明确一名信息管理员,认真做好有关数据信息填报等工作。
(二)加强绩效管理。通过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等推进任务落实,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按照《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3〕11号)要求,规范资金使用,做好资金补助信息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制度,完善岗位责任制、工作任务公开制和三方考评制。强化对技术指导员的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直接与工作补助和绩效奖励挂钩,奖励先进、督促后进,杜绝补助资金和绩效奖励平均发放、违规补助,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强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院校联系、提高推广信息化水平等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模式、新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加强总结宣传。充分挖掘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组织实施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通过现场观摩、典型交流等方式和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推介,为补助项目组织实施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认真做好“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遴选推介、“寻找最美农技员”等活动,发掘宣传一批爱岗敬业、勇于担当、业绩突出的典型人物。
附件1:关于成立林州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设补助项目农业技术专家组的通知
附件2:林州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基本情况表
附件3:林州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市级专家组
附件4:林州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县级专家组职责分工
附件5:林州市2023年农技人员包乡镇情况表
林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14日
附件1:
关于成立林州市
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
项目农业技术专家组的通知
根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豫农文〔2023〕287号)精神,按照《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农文〔2023〕314号)要求及《安阳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3年安阳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为稳步推进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欣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实施,经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决定成立林州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草与建设补助项目农业技术专家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宋永强(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
副组长:路永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成 员:冯现明(研究员)
申海燕(研究员)
付彩兰 (研究员)
杨 斌 (高级农艺师)
徐正凯(高级农艺师)
张瑞芳(高级农艺师)
按照项目实施方中“每个主导产业段1名首席专素实行技术服务首席专家负责制”的要求,选定冯现明、申海燕为畜牧主导产业首席专家;选定付彩兰为小麦、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导产业首席专家;选定杨斌为中药材主导产业首席专家;选定徐正凯为小米及小杂粮主导产业首席专家;选定张瑞芳为红薯主导产业首席专家。
根据我市主导产业确定主推品种、主推技木,制定农故天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培训技术,审核农技人员的技术工作方案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技术指导方案,编印技太操作规程及技术培训资料、技术宣传明白丰,并对农技员和科示范主体进行培训,搞好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检查、督促以及绩效评价等。
附件2:
林州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基本情况表
项目县 名 称 |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农场) |
|||||
全市总人口数(万人) |
116 |
其中农业人口数(万人) |
89.9 |
乡镇数(个) |
16 |
|
行政村数(个) |
542 |
农户数 (万户) |
25.6 |
耕地面积 (万亩) |
88.2 |
|
202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万亩) |
100.13 |
其中粮食 作物面积 (万亩) |
85.7 |
2022年粮食总产量、畜牧业总产量、水产品产量(万吨) |
粮 食29.62 畜牧业3.55 水产品0.5
|
|
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5978.72 |
2022年农业总产值 (万元) |
255534
|
2022年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占农业总值的比重% |
种植业47.98% 畜牧业43.34% 渔业1.50%
|
|
主导产业及各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情况 |
农业: 1、小麦:主导品种为:百农207、豫麦49-198、众麦1号、汝麦0319、良星66,主推技术: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旱作农业等。 2、玉米:主导品种为:郑单958、、浚单26、隆平206、豫禾988、先玉335、伟科702。主推技术:一密四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平衡配方施肥技术、化学除草技术、种子包衣技术。 3、中药材:主导品种为菊花、冬凌草、金银花、板兰根等。主推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深耕技术等。 4、杂粮:主导品种:谷子豫谷18、豫谷19,红薯商薯19、龙薯9号。主推技术:谷子精量播种、种肥同播、增施有机肥技术等。红薯脱毒种苗、化学调控、机械化栽培技术。 畜牧养殖: 主导产业:生猪 主推品种:长白、大约克、杜洛克 主推技术:生猪分阶段饲养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猪病综合防治技术、猪品种改良和人工授精技术、猪配合饲料应用技术。 水产养殖; 主导品种:淇河鲫、鲟鱼、草鱼、鲢鱼、鳙鱼; 主推技术:莲鳅综合种养技术、鲟鱼流水健康养殖技术、淇河鲫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池塘高效增氧技术、微生态水质调控技术。 |
|||||
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情况(基地名称、位置、依托单位、示范内容和方式等) |
农业:1、林州市东姚镇柏坡家庭农场位于东姚镇北坡村,面积2万亩,依托单位:安阳市农科院。示范内容小杂粮品种种植、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农业产业。2、林州绿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横水镇辛庄村,面积300亩,依托单位:安阳市农业科学院。示范内容杂粮红薯及深加工,脱毒种苗、化学调控、机械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示范3项实用技术,观摩培训不少于4次,收获前半月左右组织现场观摩,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 水产:林州市天利渔业养殖场,位于我市临淇镇小庄村,养殖面积100亩以上;试验示范的主要品种:淇河鲫和鲟鱼;主要技术:淇河鲫鱼健康养殖技术、鲟鱼流水健康养殖技术及高效增氧技术;技术依托单位: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
|||||
农技人员情况(基层农技人员数、技术指导员数量及分包行政村情况、特聘农技员情况等) |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市遴选100名技术指导员,每名指导员负责指导6个左右行政村,并特聘20名农技员(防疫专员)重点围绕加强动物防疫强化指导服务,促进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
|||||
农业科技示范情况(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数量) |
在全市20镇(街道)公开遴选培育40个科技示范主体。 |
附件3:
林州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市级专家组
序号 |
姓 名 |
职务职称 |
专业 |
工作单位 |
主要职责 |
1 |
王 刚 |
高级农艺师 |
植保 |
安阳市农业农村局 |
技术指导培训 |
2 |
韩保兵 |
高级农艺师 |
农学 |
安阳市农业农村局 |
技术指导培训 |
3 |
杜国顺 |
高级农艺师 |
农学 |
安阳市农业农村局 |
技术指导培训 |
4 |
何军功 |
高级水产师 |
水产 |
安阳市农业农村局 |
技术指导培训 |
附件4:
林州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
县级专家组职责分工
专家组人员 |
职 称 |
专业 |
主要职责 |
|
畜牧首席专家 |
冯现明 申海燕 |
研究员 |
畜牧 |
负责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
成员 |
常晓霞 |
畜牧师 |
畜牧 |
协助落实技术指导管理措施 |
王晓慧 |
兽医师 |
兽医 |
协助落实技术指导管理措施 |
|
金巧娥 |
畜牧师 |
畜牧 |
协助落实技术指导管理措施 |
|
小麦、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
付彩兰 |
研究员 |
农学 |
负责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
成员 |
李宏宪 |
高级农艺师 |
植保 |
协助落实技术指导管理措施 |
马良平 |
农艺师 |
农学 |
协助落实技术指导管理措施 |
|
中药材首席 专家 |
杨 斌 |
高级农艺师 |
农学 |
负责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
成员 |
李丽军 |
助理农艺师 |
农学 |
协助落实技术指导管理措施 |
农艺师 |
农学 |
协助落实技术指导管理措施 |
||
小米首席专家 |
徐正凯 |
高级农艺师 |
植保 |
负责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
成员 |
李会芳 |
农艺师 |
农学 |
协助落实技术指导管理措施 |
农艺师 |
植保 |
协助落实技术指导管理措施 |
||
红薯首席专家 |
张瑞芳 |
农艺师 |
植保 |
负责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
成员
|
李宪红 |
农艺师 |
农学 |
协助落实技术指导管理措施 |
宋 晶 |
助理农艺师 |
农学 |
协助落实技术指导管理措施 |
附件5:2023年林州市农技人员包乡镇情况表 |
|||||
总负责人:宋永强 |
|||||
名称 |
分包 领导 |
服务 乡镇 |
区域 站长 |
示范 主体户 |
技术指导员 |
姚村 区域站 |
路永生 冯志纲 |
姚村镇 |
付彩兰 |
10 |
付彩兰 李 贤 武记学 孙晓艳 张秀菊 李晓峰 |
黄华镇 |
申海燕 刘建军 元 晶 靳琤琤 刘伟伟 |
||||
陵阳镇 |
韩松现 郭晓宏 石秀青 常海宾 |
||||
石板岩 |
王彦青 侯海鹏 程金生 |
||||
采桑 区域站 |
李长生 路志峰 李宏江 |
采桑镇 |
冯现明 |
10 |
冯现明 时晓明 殷智婷 郭玉萍 张钢军 郭江立 |
横水镇 |
李丽军 张瑞芳 郭 良 张书丽 王庆芳 常凌云 周增亮 |
||||
东姚镇 |
赵晓军 申芳丽 翟俊巧 李 乾 常建芳 侯静峰 郝彦民 |
||||
桂林镇 |
靳东来 韩记明 高玉玲 李斌清 魏鹏涛 郭合江 |
||||
原康 区域站 |
李 锋 程海庆 |
原康镇 |
杨 斌 |
10 |
杨 斌 王 亮 张艳丽 乔惠敏 赵相东 孙国振 |
合涧镇 |
杨艳峰 李宏现 常晓霞 王晓慧 王永明 |
||||
茶店镇 |
魏军民 李园园 刘继霞 魏晓瑞 张海洋 |
||||
临淇镇 |
马振国 侯世玉 张广俊 李慧芳 张敏云 李 敏 闫林利 |
||||
五龙镇 |
宋志朝 石卫峰 张增瑞 赵红峰 刘国雷 |
||||
东岗 区域站 |
赵万明 王富云 |
东岗镇 |
徐正凯 |
10 |
徐正凯 张 明 张县丽 孙长松 岳 宵 |
任村镇 |
张志斌 郝瑞芳 郑惠文 李飞燕 郭青松 甘志刚 |
||||
河顺镇 |
秦启才 李海峰女路林艳 张正文 申振华 魏晓红 |
||||
龙山、振林 |
符 旺 李宪红 王林玉 马良生 李杰飞 |
||||
开元、桂园 |
王彩虹 林向武 李 闯 王俊丽 |
||||
合 计 |
98人(局内78人,乡镇20人) |
||||
要求:每名科技指导员负责3个农业行政村,每个区域站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少于6个,每名科技指导员年下乡不少于100天。 |
|||||